“沐光而行”藝博館藏水彩畫展序言
水彩畫是一種靈活生動、層次豐富的畫種,蓋因工具簡單、可塑性高、使用便捷,遂成異地寫生的上佳媒材。澳門的水彩作品,早期多為地誌畫,及後多用於捕捉風土人情,在澳門藝術史及中西交流史中殊為重要。
十六世紀中葉開始,澳門在東西方貿易、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的地位日益提升,吸引西方畫家紛至沓來。旅澳名家如錢納利、博爾傑等,多以水彩描繪小城風韻,西方人對昔日澳門的綺麗印象,亦多因水彩而來。許多人僅僅把水彩當作習藝入門,澳門幾輩畫家卻視之為畢生志業,亟力傳承、精進、開拓,使澳門的水彩創作至今亦相當活躍,堪稱濠江名片、畫壇大宗。
為推動和深化中葡的文化藝術交流,澳門文化局與葡萄牙澳門科學文化中心特意於里斯本共同舉辦“沐光而行——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景水彩畫展”,展出藝博館收藏的十七位澳門藝術家共五十件澳門題材作品,呈現一九七〇年代至今澳門水彩畫創作的多元面貌。展覽名為“沐光而行”,茲因水彩以色彩、光線、明暗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寓意這場跨越半世紀的水彩之旅,跨域而至光照充沛的南歐;也因題材以澳門文化風景和街巷風情為主,多為日照下的寫生之作;亦取澳門老中青藝術家前赴後繼,在澳門藝術發展的光明坦途中積極向前之意。
是次展覽挑選多位前輩名家和年輕新銳的佳作,既承先啟後,或另闢蹊徑,亦推陳出新,對光的處理方式尤其不同。郭士、杜連玉筆下的漁歌帆影,前者的《歸航》含蓄抽象,着重表現氤氳大氣中的餘暉;後者的《澳門帆船》飽滿奔放,更強調海上船影和粼粼波光。同樣旨在呈現寧靜時光,青年畫家黎小傑幽微詩意的新作《秘密花園》,和前輩譚智生酣暢瀟灑的《南灣花園》、《盧園一角》相映成趣。廖文暢的《玫瑰堂前地》和黎鷹的《板樟堂之夜》,從白天或黑夜、正面或側面切入同一場景,各有千秋。前者清澄光亮,爽朗輕快;後者斑斕瑰麗,質感強烈,兼容英式水彩的暖調與中式水墨的意象。蔡樹榮的《氹仔地堡街》和潘錦玲的《翠染路環》,或神秘冷峻,或柔和超然,皆能渲染出靜謐空靈的離島魅力。師從甘長齡的吳衛堅二〇二二年的作品《白馬行的一天》,和甘氏創作於一九七〇年代的《澳門街景》遙相呼應,一脈相承地以精細入微的筆觸,呈現澳門的街巷風情、紛繁萬象。
水彩畫便於塑造絢麗朦朧、輕巧寫意的效果,使嶺南景致和南歐風情和諧共融。里斯本和澳門互文式的城巿肌理,讓兩地人民不約而同帶着鄉愁,細看畫中似曾相識的斜坡窄巷、葡式石仔路和百葉窗,乃至樓宇間坦蕩晾掛的衣裳。漂亮的教堂、肅穆的寺廟、典雅的中式園林、雄偉的西式炮台、巍然的古牆、熱鬧的街角、式微的三桅帆船和三輪車、消失的木屋區、知名的小吃店、無名的老樹等典型的“澳門日常”,在絢爛流麗的水彩中乍隱乍現。這些畫作不但展現了變遷中的澳門地景、世遺建築、百姓生活,亦是澳門從歷史小城變成國際都會的吉光片羽。
澳門藝術博物館期望透過承辦是次展覽,把館藏的澳門現當代水彩傑作帶到葡國,一新西方觀眾的東方印象,呈現澳門的多元之美。這些畫作不但捕捉了瞬息萬變的光,更藉由藝術家的巧手,把人類的榮光注入小城的萬事萬物,彷彿在告訴我們,光雖然充滿流動性,在藝術中卻具有某種永恆性。歷史的巨輪不斷前進,景象日新月異,唯一不變的,似乎就是小城畫家揮灑自如的筆下,縷縷陽光所昭示的恩典時刻,以及他們對藝術和家園生生不息的熱愛。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 袁紹珊
“沐光而行”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景水彩畫展
展覽地點:葡萄牙里斯本澳門科學文化中心
展覽日期:四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十一日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周二至周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