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對幼兒首次入學的一些思考
追夢者的教育獨白
懷念杜嵐校長
低出生率對教育界的影響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24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低出生率對教育界的影響

陳家良

    低出生率對教育界的影響

    在各種社會綜合因素及疫情疊加影響之下,澳門的出生率近年呈下跌之勢。出生率持續向下,新增人口不足,老齡化加劇,社會各界均受影響,教育領域首當其衝。要討論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及如何應對,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汲取經驗。

    回顧澳門回歸以來的發展軌跡,澳門的學生人數一直跟隨出生率呈波段變化:回歸初期,出生率由高走低,至二〇〇四年由“沙士”(非典)疫情影響跌至谷底;爾後逐步回升,至二〇一二年、二〇一三年形成波峰;然後再轉而向下,延續至今。

    在“沙士”之後,特區政府為應對學生人數減少而對教育系統帶來的衝擊,果斷推出了系列政策。一是推行兩輪小班制,將每班平均人數由四十五人以上逐步降至二十五至三十五人;二是優化教師工作,透過《私框》立法,合理降低教師授課時數,由過往每周平均三十節依次降為中學十六至十八節、小學十八至二十節、幼稚園二十至二十二節。

    上述兩個重要的措施頒佈後,徹底抵消了生源減少對教育系統的衝擊。我們可以看到,縱觀回歸以來的教育數據,儘管學生人數由近十萬跌至不足六萬八千,但我們的總班數及教師總人數始終沒有減少,甚至還略有增加,基本穩定了學校數量及教師隊伍。比較起鄰近地區在同一時期的“殺校裁員”,可以看到澳門的應對政策精準對口,有效助澳門度過了回歸以來最大的教育衝擊。

    所以,從比較宏觀的歷史視野來看,出生率走低對教育系統造成影響曾經出現,我們也有足夠的應對經驗可以參考。加之,本屆政府上任以來,一直重視教育領域的建設,做了許多根本強化措施。一是撥出足夠的土地供教育之用,不但能徹底解決困擾澳門教育系統二十多年的裙樓校舍問題,而且還為澳門教育的多元發展預留了足夠土地。二是保障了充足的教育資源。新冠疫情三年對澳門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但即使庫房收入大減,特區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減分毫,有效地穩定了疫情下的教育系統。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疫情過後,隨着經濟好轉,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將有合理的增加。三是針對實際情況,特區持續優化教育政策。特區政府適時修訂法規,陸續推動了特殊教育及持續教育的優化,推動了公立教育系統的提升,頒佈了學生評核制度,從而完成了第一輪課程改革工作。上述三項措施,為澳門教育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應該指出,當前這一波出生率低潮而導致的學生人數減少,只是進行當中,甚至可能未到谷底。依相關調查來看,低出生率浪潮起碼持續兩三年。對此,教育系統應有充分的認知,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在此,筆者想特別指出的是,教育系統要成功應對這一波因學生人數減少而帶來的衝擊,必須要做好兩個關鍵工作。

    一是信心建設。信心是成功的基石。而且教育界有充分的依據持有信心:回溯過往,我們有成功應對危機的經歷,當中的措施至今仍然生效;審視當下,現屆政府在教育用地及教育資源上做了充足的準備,這是我們應對衝擊的重要依靠。

    二是團結奮鬥。自二十大以來,團結奮鬥成為了時代之精神,也是我們克服教育危機的內在保障。應對來者不善的少子化衝擊,不是個別學校,而是整個教育系統均受波及。在危機面前,必須要集合教育當局、學校、教師及所有持份者共同努力,才能度過。

    至於具體應對措施,下次作探討。

    陳家良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