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4版:特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第廿八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特刊①
走訪·尋味·反思·創新
於食品愛
浮沉鄉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22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走訪·尋味·反思·創新

吳浩宇


《文化苦旅》 作 者:余秋雨 出 版:爾雅出版社

    走訪·尋味·反思·創新

    “某家一子,出門旅世,步履開闊。”《文化苦旅》這位人生導師,我與他攜手,看不一樣的世界。

    從幽幽愴然的《道士塔》走到《莫高窟》再到《西域喀什》,被文化色彩渲染的景物一幕幕映入我眼簾。“藉山水風物,尋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余秋雨用他精湛、細膩而又微妙的文筆描述了他“文化苦旅”路上看到的一草一木、腳踩地上的地理文化和閱覽過的歷史遺跡,就這樣以“文化苦旅”作為底蘊,開始了撰寫此書的篇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余秋雨

    讀《文化苦旅》,我深切感受到“行路”帶來的魅力,也理解了余大師所說的“行路和書”的關係。“行路”原就是一本走在路上的書籍,你走到哪,就讀到哪,學到哪。我是一個喜歡感受生活、四處遊走的“浪子”,當遇到美麗的風景和有趣的人時,我會拍下照片留住風光,有時更會有落下隨筆的衝動。在澳門,我對煙火氣十足的小巷、人山人海的小吃街並不陌生,不僅如此,我作為地道的澳門人,對於這座“美食之都”,還持有獨特的情感。余秋雨先生通過“走”和“記”在《文化苦旅》中生發感思,而我對於澳門的情感也有與其相似的地方——沒錯,一次考察活動竟走尋出“澳門之味”來!

    二○二一年初,我參與了學校開展的“研學毅行”活動,該活動主要希望同學們在毅行過程中深度了解澳門。我們小組主題為“探討澳門的人文情懷”,通過環境、建築、美食和訪談來完成課題。至此,我心中“澳門之味”的新篇章拉下序幕。

    “澳門歷經滄桑冷暖,滋養出風味一方。”一杯手打咖啡、一個葡式蛋撻就是歷史的痕跡,是懷着鄉愁之人的“精神小食”。漢記手打咖啡和安德魯咖啡店是研學毅行的第一站。路上我們採訪了一位在內地工作的澳門友人。那一天風和日麗,由於臨近春節,友人終於有了時間與家人一起回澳遊玩。澳門是他的出生地,手打咖啡和葡撻是他連繫家鄉的從小記憶,而嬰兒車上的可愛小孩也將會續存父與子以及澳門連成一體的獨有回憶。澳門是個神奇的地方,從昔日的小漁村發展為今天享譽國際的小城市,雖地域小但就是通過特色美食收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食物就是一種回憶密碼,它承載了人類的情感。食客吃多年會習慣食物的味道,接而帶小孩來,小孩長大了,又帶着他的小孩來,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傳下去。採訪中,我了解到漢記雖然每日生意火爆,但餐牌一直都是原來的“船工餐”,食物簡單飽腹,價格適宜,老闆說:“他一直等待着船廠的舊友不時回來,保證他們吃到的還是熟悉的味道。”餐桌上的年輪就此體現,糅雜着記憶的煙火味,慰解了“浪子”的鄉愁。

    路上我跟同學記錄故事,感慨故事,期待下一個故事,不期然想起書中的一句話, “路很長,微笑着,快樂着,期待着,行動着”。余秋雨先生考察文化的心路歷程不正是我當刻的感受嗎?

    接下來我們走到氹仔島,找到了一間百年蝦醬店和小街深處一個沒有招牌的叉燒店舖,聽到了九十一歲的潘健康師傅和麥林師傅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他們的故事。聽後不得不佩服他們老一輩對傳統手藝的堅守。

    澳門蝦醬聽起來很陌生,就像有着別稱“濠鏡”的澳門一樣,本土所產的生蠔也在逐步離我們而去。原來有些美食被歲月沖刷,被年輕一代所遺忘,但潘健康還是繼續遵循着一百多年都沒變過的傳統製法,在餐桌上留下了一份執念和情懷,他說:“就算人家用機器裝一千瓶,我也會繼續裝着這一百瓶蝦醬。”

    “不喜歡的事叫你做,做一分鐘都辛苦,你喜歡的事叫你做一年,你都不會覺得辛苦。”麥林師傅就業五十多年,他做叉燒的配方和繁序工程從未變過,誇張的說,聞了五十多年味道的街坊也懂照着做。正因為這份細心、耐心和堅守的精神感動了人們,招徠了不少顧客,且只“專情 ”於他一家。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在澳門,歷史並不代表老舊,而是風味傳承的根基,“老字號”這個稱號在我心中變得更加神聖。我感歎,一份份糅雜着記憶的煙火味來之不易,社會日新月異,科技發達,但潘師傅堅定的“脊椎”沒有被壓垮,日復一日辛勞工作;麥師傅努力之後嘗到的甜潤感覺,也告訴我們成功確是來之不易。原來美味沉澱於師傅們內心的堅定、堅守與傳承。這一顆顆匠心凝聚,傳承了美食、滿足了味蕾、譜寫了鄉音、倒映了哲理。

    “以咫尺之地,通九萬環球。”毅行的最後,在九魚舫餐廳做謝幕,釀葡腸和馬介休球等葡式美食是我們的晚餐。數百年間,澳門承擔了中外文化交匯、融合的歷史責任,而葡國菜與東方料理的相遇是極具代表性的美食。該餐廳主廚盧子成是標準的革新派,他一直奔波在結合和創造的美味路途上,他曾說:“做廚師就要一直不停創新菜式,不然可留不住客人的味蕾。”一份葡國甜飯,有東方神韻,又留存葡式料理的精髓,這就是盧師傅周遊四處,苦心鑽研的寶藏。

    “不囿於方寸之間,用滋味造化萬千。”澳門美食創造的舞台競爭激烈,魯菜、川菜等內地和各國菜系也在澳門生根發芽。飲食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包容性,對人間至味的追求,讓澳門獲得了“美食博物館”之雅譽,而這都離不開師傅們對於“創新”的熱情。

    陸游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是權利地圖中的千古雄關,這樣的雄關在中國成百上千,但消解他們的,只是雨,只是驢,只是征程”——余秋雨。《文化苦旅》教會我“路上尋悟”,我得機會,走街串巷,尋澳味,品人生。“埋下一顆鄉愁的種子,收穫一棵遮蔭的大樹,刻滿歷史的風骨,也將寫滿對燦爛未來的情素”,這是我品到“澳門之味”的有關內涵。

    “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重點,價值的重點和生命的重點。”“澳門之味”獨有一道,從“味”出發,以“味”論道,我悟出了人生就是沉澱到創新的過程,沉澱當下所學的及所擁有的,再去開闢新的道路,並從承傳到堅守再到成功過程中,體悟五味人生。《文化苦旅》是我的人生導師,每閱覽一篇余大師的文章,就增一點文化知識,添一道人生哲理。人生永遠在路上,今年九月份,我將踏入大學殿堂,相信會有更多機會走更多的路。而澳門的味道,我想我會作為過路人,分享給那些正在路途考察的人,與之結伴在路上,欣賞大江山河!最後,以詩作結:

    尋“味”人生

    “你”,是人間美食,風生水起於味蕾中。

    尋思細味深深處,“山河嶙角”現眼前。

    高中組冠軍

    吳浩宇

    教業中學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