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無人時
從懷孕到坐月,努力早睡、多睡,卻總是半夜醒來,翻來覆去睡不着,怕吵醒丈夫,只得走到客廳去歇。
凌晨時分看不見萬家燈火,窗外只有零星幾顆小燈,可能是挑燈夜讀的高中生,可能是摸黑加班的上班族,或是和我一樣的新手媽媽。我們身心俱疲,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半夜醒來,多是因為生理需要。懷孕時經常無預警地內急、作嘔、餓醒了……坐月時醒來,許多時候是因為脹奶。萬籟俱寂,只有氣泵緩急有致的聲音,使這段半夜時光更顯孤獨。拿着手機,時間會過得快些,有時雙眼乾澀,根本不願張開,半夢半醒地坐着,真切感受到何謂“有些事沒有人能幫忙,只能靠自己捱過去”。本是惺忪,努力回應生理需要後,人也無可避免地清醒不少。眺望窗外一片漆黑,心情會不自覺低落、陷入沉思,這一切是否值得?陽光普照時坐在窗邊,通常都能懷抱希望,但那黑夜裡卻總是往傷心事去想。這是黑夜的自然力量,抑或後天的人類認知培養營造而成的氣氛?
朋友的孩子今年五歲,她說這些年沒有一覺能睡超過六小時。我急不及待同情她、安慰她,再後知後覺地發現,是她在同情我——我的睡眠不足快到盡頭了,你才剛剛開始。曾經,我過於樂觀地幻想,反正睡不着,乾脆起床看書幹活。當我真的獨自失眠時,焦躁感、疲憊感、孤獨感,會讓我甚麼也提不起勁,我只得認命地浪費這段時間。
微信裡的媽媽群,流行一張寫着“滴!餵奶卡!”的搞笑貼圖。每到凌晨三、四點,媽媽們會用這貼圖洗版,既是自我宣洩,亦是互相打氣。這時,房間裡傳來隱約的鼻鼾聲,以及微弱的唧哼聲,再孤獨的疲累時刻好像都得到慰藉。“是否值得”的問題還沒有被解答,但也至少獲得安放之處。
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