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爸爸唔可以買餸煮飯”?
到幼稚園指導實習是很有趣的,因為很多時候總有意外的“驚喜”。上周去了幼稚園觀課,班上原有二十八人,但因為語言課是分班進行的,所以當時班上只有十四個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多了活動空間,跟教師的互動,乃至孩子之間的互動都多了,而且也不會太吵。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班,對孩子的學習帶來了很大進益。筆者是第二次到這個班級觀課了,兩周前,班上有個孩子的參與度很低,看來是有些學習困難(跟實習生確定了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但這一次,這個孩子很積極地跟教師互動,很是不錯。這是K1的主題連活動課,共八十分鐘,但是整個過程中,孩子都在參與狀態。當然,有些能力較強的孩子會較早完成教師指定的任務,那麼,他們便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或遊戲。由於人數少,教師有足夠空間和時間跟進較為慢或有困難的孩子完成他們的任務。說實在的,與其日後花錢去“補底”,倒不如真的投入小班教學中,讓每個孩子都有更好的學習空間和參與機會!
說回這次實習指導課的一些觀察。那天,班上有兩三個女孩先完成了任務,便一起去玩“過家家”遊戲,A女生對B女生說:“我做媽咪,你做家姐,我們一起去買餸。”但是,B女生看來是想當媽媽的角色:“我想做媽咪……”A女生說:“上次你做了媽咪啦。”B女生不情願下,就拖着A女生一起去買餸了。她們帶着一些蔬菜回到她們的家,那時候,剛好C男生完成了學習任務,想加入她們的遊戲,說:“我做爸爸,我去買餸和煮飯。”話音剛落,A和B女生同一時間轉過頭來說:“爸爸喺唔可以買餸和煮飯的……”當時筆者實在有點驚訝,怎麼爸爸“喺唔可以買餸和煮飯”呢?當然,這很可能純粹是女生們不想男生攤分了遊戲而已,但不排除這種“男女分工”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折射。按道理來說,孩子現就讀於K1,在幼稚園的時間也只是七個月而已,那麼,這種“男女有別”的觀念應是來自日常生活了。而這番對話也勾起了筆者的好奇心,想進一步了解其他活動是否也隱藏了幼兒的性別意識。當下,筆者就去看已貼在牆上的幼兒作品和小手工。從中觀察到兩個明顯的特徵:一、女孩子全都使用粉紅色作為主色,而男孩子多用藍色為主色;二、在同一作品(樹上的花)中,女孩子會用上五種顏色,而男孩子大多用上三種顏色,只有一個男生用上了五種顏色。很明顯,這不是一個科學研究,或需要更長時間觀察和分析。然而,很大可能幼兒在顏色的使用上已有一點刻板印象的傾向了,即女的是粉紅色,男的是藍色。或許讀者們認為這無傷大雅,但這不是讓孩子少了一個公平的選擇嗎?事實上,提出性別意識議題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性別的偏見/偏差/歧視,而損害了孩子公平發展的機會。
幼兒性別意識的萌芽大概在三歲左右,主要是通過一些外顯的特徵,例如頭髮的長短、衣服的花色等去進行判斷和初步形成性別的意識。然而,幼兒所看到的也是普遍存在的性別刻板現象,因此,成年人(家長和教師)都需要提供補充,讓幼兒們看到更全面和真實的生活。譬如說,家務之事或“過家家”遊戲中,特別要強調家務工作無分男女,重要的是參與。事實上,參與家務工作既能發展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讓他們對家產生更大的感情連結呢!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