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來了 教育界需要作準備嗎?
ChatGPT的發佈科技熱瞬間席捲全球,教育界自然要回應。脫稿前,坊間已有數篇文章對此進行討論。總括其觀點認為程式如其他科技工具,進程不可避免,教育界自然會受到挑戰,但教師地位不可取代。思維方法、身教言教、價值觀與創意等皆非程式所能代庖。
雖然,澳門暫時只能下載如Poe等類近的程式,但此類技術的發展勢必成為全球未來方向。接下來的問題是,教育界將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還是風平浪靜?從教育學的觀點,最少可從以下數個層面作窺探。
先是教與學,程式讓學生更易獲取知識,以往需耗時搜尋並作整理,如今一問搞掂,具效率與即時性。非但如此,程式更有助跨領域知識組合與重點整理,若加以善用必有助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透過有效發問,學生便能獲取過往需要記憶、整理與歸納的知識。但其不無壞處,知識獲取與梳理較以往更容易,其影響自然是知識更見碎片化,教師對知識能否融會貫通自然更被放大。
同時,被認為最受衝擊的評分系統,例如形成性評核,學生作弊防不勝防(不論何種階段的學生)。只要一問一答,天下盡知。這是否代表回家做的閱讀報告、分組作業成了送分缺口?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在ChatGPT推出後不久,著名媒體GQ邀請時任美國約克預科學校的英文老師Andrew Marzoni進行一場實驗:假設ChatGPT是一名學生,它能否騙得過這位集博士、作家、詩人與前牛津大學出版社助理編輯於一身的中學老師呢?從短片可以看到,隨Andrew Marzoni對出題方式調整,將影響AI的回答準確度。部分過於細緻的回答,若學生直接引用,其實容易找出作弊痕跡;相反,一般預期程式對創作類會顯得笨拙,但結果卻是佳作天成,甚具創意。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找尋有關影片,在此不再贅述。
上述案例反映出兩則事實,首先,人工智能一如過往科技,並沒有對教師專業本質帶來顯著影響,不管ChatGPT如何神通廣大,只要教師的專業知識充分,學生作弊也是難逃教師法眼。而在技術層面,則可預示出教師培訓的方向可能改變:教學人員的評量能力,包括擬題技巧十分重要;同理,學生提問技巧與思維方式將是未來發展方針。事實上,這正契合教學法的革新過程,由過往強調教學到聚焦學習方式,至現在關注教、學、評三者結合,強調評量需要有效、多元及透明化,才能促進教學。
從課程觀切入,ChatGPT對現行課程的影響,實在比想像中更深遠。試想像學生可以在課前或課後透過軟件搜尋所有教學知識點(當然我們不能高估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動機),直接講述較以往更難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教科書存在空間被進一步收窄。儘管現行教科書及其配套已十分完備,但也比不上ChatGPT的更新速度與自動改錯能力。
當然,繼續採用靜態教學模式來應付日常課堂是綽綽有餘的,但這是否對未來最理想的回應?相信讓人存疑。而從另一角度,若視此次衝擊為一次課程改革的契機,則發展方向可能大為不同。在講求培養學生素養、跨學科學習能力的當下潮流中,ChatGPT的運算能有效節省學生花費在資訊上的時間,讓課堂能有更多空間調整教學模式,這包括保留更多課堂時數進行對知識的討論、釐清與運用,並進行跨學科學習。儘管自千禧年以來,經歷了電子平台、網上學習、善用雲端數據庫等數波科技熱潮,靜態教學模式的地位始終穩如泰山,無可否認面對面的授課自有其不可取代性,教育始終要回歸到生命與生命間的接觸。但疫情的數年,讓全球各地真正意識到一項不爭的事實:網上與自主學習比想像中成熟,未來的學習模式必然是實體、虛擬同步,使用實體書進行教學自然會減少。因此,在全球“教改”的視野,接下來的問題只是澳門要跟隨潮流,還是原地踏步?相信這將會是澳門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個轉捩點。
最後,教育決策者對議題的看法也是不容忽視的。回顧近年有關科技教育或科技融入教育的政策,AI教學、大數據、編程學習等,從官方公佈到國際評測結果都能反映出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回歸到問題原點,我們要問:澳門教育是要培養善用科技者?還是對科技進行革新?上佳情況自是“why no both?”,但教學情景十分現實,這不但關係到授課時長、教師專業素養、投入資源等,政策要兩者兼顧恐非易事。而延伸至社會層面,基礎的問題是澳門教育是要培養能應對本地問題的人才,還是要培養能往外輸出的人才?這關係到學生未來發展、教學前線培訓方針,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路線與教育政策的調整路向。
顯然,ChatGPT並非洪水猛獸,不會對教育帶來即時性的影響。但從長遠而言是不可量估的,特別是潛在影響力:這不但能左右學習模式,更關係到對知識的界定——當程式對問題提供解答時,就如其他演算法般是有所篩選的。因此,科技不但有助提升使用者的處事效率,更講求使用者對有關知識的把握程度、多元理解與學術素養,這才是真正的最大挑戰。由是觀之,程式並不會對本質性的問題帶來影響,教師依舊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能與素養。假使引起爭議,恐怕只能從歷史中找出答案。
翻查以往科技融入教學的最大挑戰,往往並非來自科技的使用,而是對於因科技帶來對教學的不穩,與所需要適應的恐懼。而從成敗而論,則這道理未嘗改變:愈是能不落人後,愈是能佔取先機。
藝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