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2版:澳門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神工藝匠木器人生
香港的國際藝術展
世遺景點要乾淨天空
煥然一新
工 地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神工藝匠木器人生

文、圖:子 凡(相關圖片由澳門檔案館提供)


曾德衡、曾德榮的訪談錄上月首發。


曾德衡七十年代在德國 海德堡印刷廠學習


曾德榮曾為媽閣廟神像上漆修復


“大昌”至九十年代已為人熟知


五十年代的“大昌”店面


曾德榮是項目第三代 傳承人


曾德衡暢談行業變遷

    神工藝匠木器人生

    文、圖:子  凡(相關圖片由澳門檔案館提供)

    文化局轄下澳門檔案館出版的《藝匠神工:大昌佛像店裡的人生故事——曾德衡、曾德榮訪談錄》,於三月十八日下午三時在該館舉行新書發佈會。曾德衡、曾德榮獲邀出席並與在場人士分享人生故事,介紹製像工藝技巧,讓廣大讀者更直觀認識本土佛像製作的技藝及細節。

    子承父業家學淵源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分別於二○○八年及二○一七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曾德衡、第三代傳承人曾德榮皆具出色的工藝造詣和豐富的人生經歷。澳門檔案館數年前已開展口述訪談,其後整理成書,全面且深入呈現兩位造像者的豐富人生經歷,以及精湛的神像雕刻工藝。

    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德衡,於澳門出生,現為“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早年在澳完成中學教育後,赴港投身印刷業,並遠赴歐洲進修。其後返澳接手“大昌”,一直致力業務發展,亦積極探索轉型,曾赴浙江寧波尋訪古法漆藝,對緬、泰等東南亞地區佛像頗有研究,並在不斷學習實踐過程中,熟練掌握並精通神像雕刻技藝。

    身為該項目第三代傳承人的曾德榮,同樣本澳出生,幼時隨父親學習木雕技藝,在澳完成小學教育後赴港讀書及工作,期間接觸到寧波木雕工藝。後因需照顧父親,他七十年代返澳接手“大昌”,與兄長曾德衡共同經營該店。

    接寺廟生意夠穩定

    曾德衡談及“大昌”製作的工藝品時指出,現在市面上一般較需要的就是牌位,老一輩基本家裡都有牌位,或地主、門官之類,但當今也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了。提到木器,以前做神檯是很小的事,但要備料,要木板,以前一條木料分不了太多塊板,就變得有長短厚薄。做生意需要備好一堆東西,有時零零碎碎的東西回不了本,因店舖也需要開支。所以較穩定的工作還是寺廟,寺廟不只做一張神檯,還要製造神殿、花板之類,比如說維修神殿、換新花板,做的東西就會長遠一些,比較好安排。

    哪些神像較受本地人歡迎?曾德衡說,最主流仍是關公,媽祖多數是漁民才買的,另還有地主公、財神、財帛之類。以前製造漁民供奉的神像時,人才較多,加上以前澳門寺廟也較多,還有些佛堂之類的,每樣工藝都有。要知道,有些行家多從福建來,有些從廣州來,也有從上海過來的,以前在澳有十幾家,人才自然多,風格也較為豐富。現在逐漸減少,就剩下他們,且風格很難變化,因為本身不夠人手,不只他們店舖,而是這一行根本就不夠人。以“朱大仙誕”為例,以前是一條船一位朱大仙,“大家一起拿去法會,一起做法事,早期的‘朱大仙誕’有一兩百個神像,如今僅幾十個,你就知道船少了很多”。

    九位大神各有司職

    曾德衡坦言,做他們這一行,百無禁忌,只是工作而已。神像在開光前,只是一件工藝品。但開光後,才變得有靈性和有靈氣。總而言之,無論信不信,還是要尊重的,會保持距離。

    “水上人”信奉的九大神,包括觀音、天后、北帝、關帝、華光、洪聖、陳王、金花、財帛,其中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故漁民非常尊重;天后就是媽祖娘娘,也很受人尊重;北帝是水神,是很靈通的;漁民很多都在南海作業,故洪聖在南海也是很顯靈的;陳王是捕魚師傅,也受尊重;財帛是財神,金花(娘娘)是保護小朋友的,就是保護漁民的子弟,漁民一般都有很多小孩,故漁民都很尊重這九位神明。

    曾德榮特別分享了製造土地公神像的情況。他說,土地是較地方性的神,一般傳統的廟都會有,通常是在門口有塊刻字石碑,有些地方街頭巷尾都會有土地廟,安放了土地公、土地婆。澳門土地神的衣服是不一樣的,是藍色的,拿着一塊元寶,以及有隻手拿着拐杖。香港有部分土地神像澳門的裝束,但也有部分是像潮汕那邊的裝束,香港更接近潮汕地區,而潮汕又與福建地區相鄰,故土地神又有些不同之處。他們的土地神像財神,因為以前從台灣回流的土地公就是被當成財神的。土地神去了台灣後,有些是改良了的,就是將土地公做成像財神一樣,像財帛星君的樣子。

    媽閣災後修復需時

    世遺媽閣廟曾於二○一六年發生火災,當時的修復工作恰好由曾德榮負責。他坦言,媽閣廟當時燒得挺嚴重的,部分被燒得像炭般,大多碳化,首要將它固定,其後再用老漆批灰,一層又一層地做,需較長時間。通常刷一層漆要兩、三天才能乾透,然後再刷第二次、第三次,直至刷得夠厚,再對其修復,把紋路刻出來,對菩薩的身體部分進行雕刻,按原來的圖案雕刻。

    談到工藝傳承,曾德榮直言任重道遠。一直以來,還是跟着以往傳統那樣來做,並跟着宗教方向來做。回顧五十年代,大昌造像特點就是顏色都是採用礦物料,較少用化學材料,包括漆線、粉線顏料,多數都是水溶性的,“我還是細路仔時,會幫父親配這些材料,需要用一隻缽來磨,要磨幾天的,全部材料都要磨,比如白色,是鉛粉來的,後來就不讓用了,因為礦物材料裡的重金屬對人體有害,現在多數都用漆油”。

    問到澳門神像雕刻的未來,曾德榮有感而發稱,現在新建寺廟都不太會完全跟着傳統設計走,且設計會較新穎,在弘法上較適合年輕人。長遠來看,木像雕刻完全消失是不會的,目前也正逐步改良,設計跟以前相比有所不同。常有人關注他們是通過甚麼途徑來磨練技藝,他回應稱,其實沒有甚麼特別,一切都靠自己想通的,只要想通,自可豁然開朗。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