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傲慢與偏見摧毀的雙妹
——談話劇《童謠無忌》
早前在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上演了美國女作家Lillian Hellman創作的舞台劇《童謠無忌》(The Children's Hour)。該劇在一九三四年於美國百老匯上演,由於內容涉及當時被視為禁忌的女同性戀議題,在當年仍然相對保守的美國社會中引起巨大震撼,一度成為熱點話題,演出也取得極大成功,於一九六一年更被改編成電影《雙妹怨》,由著名影星柯德利 · 夏萍及莎莉 · 麥克琳主演,並取得多項奧斯卡及金球獎提名。
故事講述主角Karen和Martha用所有積蓄創立了一所私立女子寄宿學校,二人視之為夢想及終生事業用心經營,正當學校上了軌道,Karen亦準備與男朋友Joseph結婚之際,學校老師莫太太因感到被忽視而與Martha發生了小爭辯,口沒遮攔的她稱Martha對Karen的感情“不自然”,對話被兩個學生無意間聽見,後來輾轉傳到問題學生Mary那裡,Mary竟添油加醋在她的嫲嫲霍太太面前誣衊Karen與Martha有禁忌之戀,還用計要脅同學Rosalie作假見證,後來事情繼續發酵,最終一發不可收拾,把主角們的命運推進深淵。
雖然本作內容涉及同性戀,但故事核心其實是說傲慢與偏見如何摧毀別人。Karen與Martha一直愛護學生,得到學生及家長們的信任,然而這信任卻被一個孩童的惡作劇輕易破壞,事件傳開後所有家長害怕得連忙帶走自己的孩子,莫太太怕被牽連不敢出來作證,傲慢又偏頗的霍太太只聽Mary片面之詞,就連Joseph也對Karen的忠誠產生了懷疑,人們對謠言寧可信其有,對自己不認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但又對先入為主的立場出奇地堅持,整個社區共同孤立和排擠Karen二人,最終徹底摧毀了她們的人生。
故事上半部分主要描寫Mary如何造謠生事,下半部分主要描寫Karen二人在社會歧視下的生活和感受,整體來說上半部的戲劇張力更強,每當看到Mary如何搬弄是非時都會讓人咬牙切齒,為主角二人被輕蔑感到忿忿不平。較為可惜的是故事沒有明確交代Mary造謠的動機以及謊言被拆穿後的感受,只簡單透過霍太太輕輕提及與自己有關,但如何有關卻沒有說明,使結局時霍太太的道歉顯得完全蒼白無力,亦使得前段花了大量心思描寫的Mary和霍太太兩個角色變得平面,成了只為推進劇情的工具人。
演出方面,兩位女主角及男主角的表現生硬,台詞與生活動作未能自然結合,眾多學生角色更顯吃力,由成人來演小學生無論怎樣演都是欠缺說服力的,無法演活孩童那種天真又可惡的特質,現在的演出更像在看“宮心計”,這是揀選劇本方面出了問題。演得較自然的是兩個年長角色莫太太和霍太太,角色可信度高。至於其他佈景、舞台設計、燈光、音效等表現不俗,還原了一九四〇年代的美國生活,能使觀眾投入。總的來說,本次演出還是相當不錯,縱使演員有待磨煉,但能看出她們十分努力,值得鼓勵和支持,期盼團隊汲取經驗,不斷提升製作水平。
(觀演場次︰2023年2月24日 20:00)
黃若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