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風雲變化
王文興在一九七〇年前後,花了七年時間寫的長篇小說《家變》,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台灣文壇的地震,造成了軒然大波。當中描述兒子與父親關係的裂變與無可修復,以及兒子成長時逐漸發現母親的迷信、平庸的一面,最終導致家庭關係分裂,父親離家出走。
“一個多風的下午,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後,向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便轉身放步離去。他直未再轉頭,直走到巷底後轉彎不見。”文章開頭描述的主角范曄的父親離家出走的一幕,接着在整本小說結束,他都再也沒有回過家。以及兒子穿插在小說各個章節前的登報消息:“父親:您離家已近三月,請歸來,一切問題當照尊意解決。”這兩個段落讓人感受到范曄的家庭在這二十幾年間,必定經歷了劇變,范曄才會如此敵視父親,而逼得老父親毅然離家出走再也不歸。然而讀過了整本小說,才會發現小說中記述的都是極其瑣碎的家庭生活細節,如母親在家庭合照時,對於拍照的抗拒,范曄在與父親玩摔跤時,故意絆倒父親,而導致他罵道:“怎麼可以對你父親那副樣。”這些家庭細節也許讀來十分尋常,也是每個家庭都會發生的故事,然而在王文興的筆下,以及小說中父親離家出走的前提,故事便蒙上了一層陰暗。母親的每次失望、家庭的每個小爭吵,所帶來的都是無可挽回的負面因素的累積。范曄從相當依賴母親、崇拜父親,到長大後的不屑一顧乃至厭惡,便是在過往二十幾年裡,累積的小事情裡導致的心態轉變。
《家變》儘管情節平常瑣碎,讀來卻宛如風雲變色的家庭生活,讓人膽戰心驚,敵意逐漸在兒子心中累積,然而細想,其父母卻又並未真正做出過分的事情。在許多學者的研究論文中,認為這隱喻着台灣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經濟快速發展,西方思潮引入之下,西化的知識分子對傳統之叛離的文化心態。范曄在少年時期,突然開始拒絕傳統的向祖先祭拜的迷信舉動,母親威脅道:“你如不‘孝’‘順’的話,你的祖宗不會輕容你。一切不孝的人一定天誅地除!”以及范曄痛恨地說,“家!家是什麼?家大概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一種制度”。這些離經叛道的話語,其實所體現的正是當時知識分子與傳統的複雜關係,他們討厭傳統的家族倫理和孝道的綁架,又無法真正將西方人的思維體系橫移過來,因此造成了文化層面的斷裂。王文興在接受採訪時也說:“父親具有象徵意思。可以代表家庭裡的父親,也可以象徵一個文化上的傳統。”因此父親在小說中的出走,也代表了傳統文化在社會的“出走”與消失,而知識分子此後該何去何從,小說作者留下了一個疑團給我們。
若撇除從社會角度閱讀《家變》,純粹欣賞這本小說,其語言藝術和內容,都是極為切中人心的。文中描述的家庭矛盾,更像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兩代的觀念不合,絕大多數的人看了都心有共鳴,有戚戚焉。因此王文興所處理的可以說是一個原型的題目,是一個父子關係的永恆問題,這本小說不但具有文學性、社會性,也具有哲學的高度,每次翻讀,皆有新的體悟感受。
以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