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籃球場
因為有籃球,我的童年還算愉快。
猶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日本漫畫《男兒當入樽》,剛好碰上公牛王朝與球王米高佐敦稱霸球壇的時代,令當時不少小學同學,在畢業紀念冊或作文課的“我的志願”題目上,寫上“成為NBA球星”。現在回想可能令人發笑,但回到那當下,在一個小學生的筆下,這夢想卻又無比真誠而閃爍。那個年代,對於我們這些精力旺盛的十歲小孩來說,無論是籃球還是排球,只要一球在手,就感到無比興奮,紛紛模仿漫畫中的流川或三井,高高躍起,往籃球框裡一球接一球地投。
有時,籃球場擠滿了人,我們就打旁邊的體操器材主意。當年,還沒怎麼看過奧運體操項目,那些單槓雙槓架到底怎麼用,我們毫無頭緒,也不關心。對我們而言,和高小學生約略等高的金屬雙槓架,就是變換了形狀的籃球架。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劃定一塊“自由波地”,並以雙槓架為投籃目標,只要球落在兩條金屬條之間,便仿如聽到籃球落入籃網的清脆聲響。
佔用籃球場是一件奢侈的事,它們大部分時間被預留給中學生或校隊練習;而我們總是佔據着自己的小天地,圍繞着籃球場邊的兩個雙槓架轉。有一個動作,只有我們這些在“小球場”混的屁孩才能做到,就是“入樽”。大力地將球灌入雙槓架之間,雙手掛在一條金屬條上搖晃,感受雙槓架的振動,氣勢十足。而這種夢寐以求的感覺,受身高所限,是我們在真正的籃球場上無法企及的。
當年球場上的隊友,都是我在班上最好的朋友。雖然小學畢業後各散東西,退學的退學,沒退學的被分散到不同班上。然而,至今我仍清楚記得他們的名字、樣貌和球場上的特點,記得我們遇強越強、永不言敗的精神,也記得那些擁有爐火純青球技的隔壁班、甚至校隊的對手們,他們一直是我們挑戰的目標,也是當年每天上學的動力。
古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