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不能被擠兌
前陣子網上傳閱的“急診醫護人員與當局高層的對話”,看完後頗為震驚。幾位醫護站出來反映真實困境是一種勇敢,再把談話公開更是一種勇敢,也是冒險。這種時候,他們站到浪尖上為了什麼?無非是想要實質的支援、解決的方案。我們甚至會關注發聲的幾位醫護是否會被秋後算賬。
眾所周知,醫療資源就那些,假如不需要的給擠兌了,需要的就沒了。但判斷需要不需要的認知,已經來不及培養了,很多事都太晚了。讓我迷惑的是,為何作為社會團體的老人院舍,對於老人感染後需不需要醫療資源的認知亦這樣不清晰?無症狀長者也往醫院送,難道三年來絲毫無相關方面的知識普及予各個院舍?對病毒本身需要擔心的,就是老人和體弱者,卻偏偏沒有向這個群體優先覆蓋更高效的疫苗?也沒有實現新冠病毒常識的全面普及?
最近很多朋友說的一句話是,沒想到新冠病毒傳播得這麼快。確實如此,與其他國家的奧密克戎浪潮相比,我們這一波來得異常迅猛。但即使在歐洲最“躺平”的國家,也是基於數據逐步開放的。疫情政策,從來不應是徹底躺平和完全封控兩種極端。在沒有過渡期的疫情政策頒佈後,只會呼籲居民為自己健康把關,然而,每個人的認知和渠道獲得能力,將決定他們自身會如何對抗疫情。因心態不同導致判斷不同,歐美個體感受為“輕症”,自願在家自癒的,我們卻可能會到醫院就醫。如此一來,醫療資源的擠兌必然發生,次生災害重蹈覆轍。
我們普通個體,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醫院和醫護減輕壓力。把醫療資源留給最困難、最必要的群體,就是擔當社會責任了。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