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他們的茨林圍
於日前出版的《茨林圍口述歷史》裡,作為其中一名小小的訪談員,記得去年加入茨林圍口述歷史計劃的訪談工作,是在茨林圍露天小花園的座談會裡,從一句“我們茨林圍仔女”開始的。
本次口述歷史計劃受訪的茨林圍村民,有着他們對茨林圍的地方認同感。即使如今大多已經搬離茨林圍,但他們在訪談裡都不約而同地把茨林圍視為“家鄉”,提及對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情意結。
人文地理學者朵琳 · 瑪西提出“空間”與“地方”的區別,在於“地方”加入了意義和關係;而意義和關係之所以建立,是在於人。茨林圍村民獨特的地方認同感,除了因為客觀上茨林圍別有洞天的地理環境、由同鄉群組成的人口結構、哪吒誕和七姐誕等具有連繫村民功能的節慶習俗外,每一個受訪村民在歲月的流動與生活的記憶中,與這個地方之間都產生了自身專屬的意義和情感依附。每個人手執一片屬於他們與茨林圍之間的故事拼圖,通過憶述、被記錄與書寫,復刻一份集體回憶和留下一份個人紀念。
儘管作為訪談員以外來者的身份記錄與書寫“他們的茨林圍”,但銘刻在心裡的除了他們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們如何述說這些故事:翻找出多年前的相冊,熱絡地向我逐張介紹;訪談後重複細閱逐字稿,補充一些希望被記錄但訪談時忘記提及的故事。
在訪談與記錄的過程裡,我感受到他們對茨林圍生活回憶的珍而重之,以及希望這些回憶被好好記錄流傳的心願。下筆時,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寫的不僅是口述歷史的記錄,而是受訪者與茨林圍的紀念。而懷抱着這份意識時,我也建立了自己與茨林圍之間的意義與關係。我與“他們的茨林圍”,成為了“我與他們”的茨林圍。
波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