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金枝玉葉》的澳門舊貌
令狐昭
二〇一四年第二十五屆澳門藝術節,由拍板視覺藝術團籌劃的“跟着電影遊澳門”於司打口休憩區放映了粵語片《金枝玉葉》(一九五九年)。該片翻拍自浪漫愛情片《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1953),導演吳回和編劇程剛將場景由羅馬搬到澳門,女主角由柯德莉 · 夏萍變成初出茅蘆的夏萍,其角色由歐洲某國公主改為傳統中式家庭的千金小姐。故事講述從法國留學回港的司馬紅(夏萍飾)自殺逃婚,得作家洪志航(張瑛飾)相救,航與記者好友老俞(梁醒波飾)懷疑她是投海失蹤的名門千金。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香港電影都在澳門取景,例如李鐵導演的《天長地久》(一九五五年)和羅熾導演的《追兇記》(一九六五年),這些作品在平行時空裡各自展示着已消失的小城輪廓,片中的城市建設、生活點滴和社會動態等,皆重現澳門的往昔歲月,喚起民眾的城市記憶。《金枝玉葉》所到之處包括大三巴牌坊、東望洋、銅馬像、十六號碼頭等,還有位於新馬路中段的域多利大戲院。夏萍初到鏡海便乘坐三輪車遊走新馬路,這幕的配樂〈大海〉(La Mer)①呼應着港澳場景的轉移,凸顯大海作為雙城空間的鏈接和人物互動的濫觴,難怪片裡海景、船戲特別多——男女主角因海上救援而結緣,之後夏萍在大船上享受迎面海風吹拂時,充滿紳士風度的張瑛為她披上外衣,也為她帶來美好的第一印象。最溫馨浪漫的一幕是男女主角手牽手從大三巴石級走到鏡頭面前,然後穿越銀幕界限到達攝影機後方,現在我們重溫這個經典場面,不妨想像二人當年如何跟戲院觀眾進行3D電影般的“近距離”接觸。
如今看來,這些經典電影早已成為遠離大眾視野的文化資源,其歷史價值或許凌駕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正如影評人梯亞研究“香港電影中的澳門”時總結:“數十年來香港電影所拍下的澳門景物,不僅僅是一份記錄,也無心插柳地為澳門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②。換言之,我們仍可透過這些彌足珍貴的黑白影像,一睹昔日的濠江風貌和那個年代特有的風土人情。影片所見,澳門水域全是帆船,只有大來輪屬於現代化海上交通工具。港、澳僅一水之隔,一九五〇年代末行駛港澳航線的大船有大來輪、佛山輪、德星輪,大來輪是當時最新、最先進的客輪;內港則是良好的避風港,沿岸共有三十多個碼頭,停泊大來輪的十六號碼頭,正對絡繹不絕的新馬路。一九六〇年代以前,內港方圓數里是澳門最繁盛的商貿中心,如此景象至今仍留在許多老居民的印象中,以及記錄於張瑛和梁醒波在十六號碼頭附近下車追尋夏萍一段的鏡頭裡。
光陰荏苒如何留住,只能透過鏡頭把景象瞬間凝住。王鏗執導的《女生外向》(一九六五年)同樣“維護”了一些無從復睹或早被遺忘的澳門舊貌和民間風物,“保育”了澳門舊區的歷史文化和歷史遺產。該片描述方文英(歐嘉慧飾)與王卓倫(呂奇飾)相戀,呂奇被老闆兼英父(李清飾)故意調派到澳門做廠長,歐嘉慧抵澳與呂奇閃婚,期間遊歷了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等多處。呂奇意外離世後,李清為撮合女兒和富商之子,不惜把她的遺腹子認作自己兒子,女兒性格軟弱,只好逆來順受。《金枝玉葉》的夏萍則無法容忍盲婚啞嫁,決心避走澳門。有趣的是,在充滿摩登色彩的粵語片世界,澳門這歷史悠久的自由港竟然成為香港新女性的“避風港”或精神綠洲,從而成了兩地觀眾不可或缺的光影記憶。
註:
① 一九四〇年代法語歌曲,英文版為Beyond the sea。
② 梯亞:〈鏡頭下的昔日澳門〉(香港電影中的澳門 · 十二),《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