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楊德昌
十一月六日是導演楊德昌的七十五歲誕辰,我作為非電影科班出身的觀眾,在此懷念他。
了解楊德昌,最早源自我十五歲時,偶然在豆瓣看到網絡友鄰發佈的圖片。未細看前,我大略知道那是墓碑,墓碑上擺放着兩簇好看的花。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點開了圖片,看清了墓碑上雕的英文金字:“Edward T. Yang, 1947-2007”。上網一查,方知友鄰在紀念導演楊德昌。
楊德昌在世近六十年,拍了八部半電影。提起他,家中的長輩會立即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電影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紅極一時,引發了不少討論。不過,《牯》並不是我的入門片,我看的是他執導的最後一部作品《一一》。
那一天,我搜索完“Edward T. Yang”,就在網頁看見了一張紅色與黑色為主調的海報:身着西裝的小男孩,面朝紅幕布,後腦勺對着鏡頭,畫面簡潔地寫着“YIYI”(一一)。出於個人偏好,我不假思索地選擇了這部電影,後來,它變成我隔段時間就會重溫的華語電影,塑造了我早期的審美意識。也許是緣份,電影上映的年份,恰好在我出生之年。
對看不慣文藝片的人而言,一百七十三分鐘的《一一》略顯冗長,平實的劇情,亦不同於大眾所熟悉的荷里活式電影敘事手法,在接連不斷的轉折中迎來高潮。反之,導演在有限的時間裡,呈現出普通中產家庭在台北的都市日常,與觀眾分享了他的生命觀,跨時空探討了出世與入世,無常與喜悲。而關於片名的解釋,楊德昌認為“一”代表了最初,生命無論行到何處,我們都站在開始的位置上,沒有終點。
至此,我想起了他的墓誌銘:“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愛與希望的夢永不消逝)。楊德昌在離開人世後,依舊向我們傳遞着他的精神力量,如“一”般生生不息。
司徒子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