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節澳港兩地開幕片淺談
一直有留意由香港歌德學院及澳門拍板合辦的德國電影節,今年已是第七屆。德國是最早開啟電影拍攝的國家之一,電影風格一向獨樹一幟,內涵豐富並有很大的思辨空間。今年繼續喜見不同種類、題材的電影能在澳門上映,故想挑選電影節中的兩套作品談一談,一套是電影節開幕的親子動畫《再見的那一天》,另一套則是影展香港站挑選的開幕大戲《心陷棋局》。
《再見的那一天》故事發生在一九八九年東德的城市萊比錫。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分裂成由蘇聯在背後控制的東德,以及由西方盟軍統治的西德兩國。由於很多德國人不滿東德政權,於是大批逃亡到西德。電影始於東德一片美麗的草地上的邊境圍欄,一下凌厲的槍聲響起,燃點起人們心中無處安放的不安。十二歲的費琪和蘇菲是一對好朋友,在充滿友誼的生活中,天真的孩子們本未覺得生活太差。直至蘇菲母親帶上女兒度假後一去不返,費琪想念好友,更想將暫代託管的小狗布尼帶回蘇菲身邊,於是決定要越過邊界到達西德,卻不知國家早已架起了守衛深嚴的圍牆。
動畫的畫風有種純粹簡潔的感覺,整體沒有過多地渲染肅殺的氣氛,沒有血腥、也沒有描述太多的政治立場及情節。故事中的費琪似乎未有真正意識到高壓政局為人民帶來的恐怖,只是單純地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做她認為正確的事。憑着強烈渴望再見好友一面的情感,衝破東西德深厚的鐵壁。在費琪心中,情感比政治決定重要得多!就如她對小狗布尼說的那句:“無論邊界是否開放,你都可以過去!” 孩子總是充滿好奇,在道理不再是道理的世界,孩子們閃亮的眼睛裡尋覓着答案時,大人又是否能給他們一個毫無保留的答案?
而《心陷棋局》的風格明顯和《再見的那一天》截然不同。電影改編自奧地利猶太裔文學巨匠褚威格最後出版的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褚威格因其猶太人的身份,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至巴西。一九四二年,他和妻子雙雙服鎮靜劑自殺,遺書中表示對精神家園歐洲已毀滅的痛心,無疑是對法西斯的極權暴政作出的最後抗議。
電影有別於原著描寫一艘郵輪上神秘的業餘棋手和天才世界象棋冠軍的對弈經過,《心陷棋局》嘗試為影迷去構建一個更宏大的精神世界。由演員Oliver Masucci 飾演的B博士是維也納一名公證員,他風流倜儻、幽默自負,是上流社會裡最體面的人物。Masucci精湛演技,其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一份瀟灑傲人的態度,一度讓筆者有種他這種人才不會遭受任何苦難的錯覺。只是在極權政局下,沒有甚麼事是難以置信的。德國秘密警察得知B博士是歐洲大批猶太富豪的財富托管人,便將他囚禁在大都會酒店,試圖威逼他吐出帳號密碼以掠奪大筆財富。警官深知“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是和他受的教育影響”。 對於生於上流的B博士,他們“聰明地”沒有選擇一般的拷問手段,卻把B博士逼得生不如死。直至他偷走了一本國際象棋棋譜,事件才出現了逆轉……
電影中的時間及空間不斷地虛實交錯,讓人不能自拔地代入角色歇斯底里的心理狀態。B博士從意氣風發的狀態一步一步被恐怖的酷刑傷害,但仍然沒有一刻停止追求心中真正的自由。象棋愛好者也勿抱着看罷能大呼棋局過癮的心情進場,因為與其說電影描寫的是棋藝,其實更着重描寫的是精神、人心。
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