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域
“澳門”名稱的來源眾說紛紜,然而對於其葡文名稱的由來,有雅與不雅兩說。其雅說者,謂葡國水手向澳門漁民詢問此為何地,漁民以為他們問那座是甚麼廟,於是答道“媽閣”,葡人以“Macau”稱之,後來再音譯為“馬交”。至於不雅版,很久以前聽本地學者黃曉峰先生的說法是,基本語言環境同上,但是,漁民聽不懂葡人的語言,於是生氣地罵回去:“你噏乜鳩啊?”葡人誤以為漁民說這地方的發音是“
Macau”,所以有“馬交”之說云云。
其實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就是我們中華大地之上,由於南北語言環境之不同,也有類似的問題。從前北人南來,必須適應粵語的社會環境,方能謀生覓食,故雖然操“不鹹不淡”之粵語,但本地人都認同他們,因為他們打從語言上就尊重了南方人。然而,他們的一些語言習慣還是不時冒出來;就好像稱呼別人時,總喜歡稱別人“老兄”,這本來是一個禮貌的尊稱,但他們說的口音卻是北方語言的lǎo xiōng,南方人聽着好笑,戲謔其曰“lǎo鬆佬”,後來又以“lǎo鬆”借代北方人,甚至簡稱曰“lǎo佬”,而北方人說的語言,因此又被稱之為“lǎo話”。
時移世易,如今南人粵地操北音的現象日益增長,人家來南方也不必學粵語來應酬你了,反倒是我們學捲舌音,把源遠流長的九聲簡化為四聲。本來,多學一點北方話,也是一件好事,南來北往交通往來,也能與人溝通無阻,因此從來都贊成多立一門普通話的課程。
然而,我們也必須弄清楚,北方語言的用語及文法與南方不同,因此說粵語時,不能直接把普通話的用語音轉過來,例如“到下個街口拐右”,粵語只說轉右;又如“我先走喇”,粵語的文法是走先,不是先走。弄不清這關係,說出來的話,就是現代的“lǎo話”。
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