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蓮花廣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澳門疫後亟需拓展新經濟增長極
關於“愛國者治港”的三點思考
強化抗疫經濟援助的精準性和普惠性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7月27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強化抗疫經濟援助的精準性和普惠性

陳建新

    強化抗疫經濟援助的精準性和普惠性

    澳門這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始終疫情已經持續超過兩年,這波疫情的影響已不能單獨來看待:新挑戰是這波疫情的病毒(BA.5.1

    )遠較之前的病毒更難防控,特區政府不得以“相對靜止”的抗疫措施作應對,從而增加所有仍居於澳門的居民的生活壓力;累積性挑戰是不少澳門居民產生抗疫疲勞狀況,甚至澳門居民和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積蓄耗損,令不少澳門居民對未來發展抱不樂觀態度。儘管特區政府已經制訂了一些預案,在應對這波疫情亦只能根據疫情動態,不斷地調整經濟援助策略。澳門自二○二○年新冠疫情以來,抗疫財政支出已經佔現存財政儲備的四分之一,值得留意的是二○二一年底財政儲備為六千四百三十一點七億澳門元,但是兩年多抗疫支出已達一千六百億元,這一千六百億元的抗疫支出還未包括三百五十億元的新一輪抗疫支出,估計因應抗疫累積支出將可達到二千億元以上,加上澳門還處於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相信未來一、兩年的財政支出將會十分巨大。

    反觀,疫情似是未能於短期內防控下來,還有外部因素: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和利息存在上升壓力等,不難預測到特區政府所面對的巨大財政收入下行壓力。因此,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遠較過去更重視這次抗疫援助措施。在財政緊張下,特區政府需強化抗疫援助的精準性,同時,這波疫情影響甚廣,特區政府需加強抗疫援助措施的普惠性。

    精準性援助措施:除了電子消費優惠、稅務寬減和帶津培訓外,特區政府已經針對不同人群推出《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和《企業銀行貸款特別利息補貼計劃》。自疫情初期援助對象由弱勢群體及社會大眾,轉向更針對性群體,例如低收入僱員、自由職業者,甚至中小企僱主;並由較傳統的現金津助和稅務寬減等財政措施,轉移到貸款安排等金融援助。估計這些針對性援助措施會隨着疫情變化而有所調整。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時間外部環境都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因素。例如我國跟歐美地區的貿易關係的不確定性,導致營商環境存在不少變數;全球通脹不斷地升溫,歐美地區不斷地大幅度調高利息,導致企業老闆和澳門中產都對利息支出有所增加。澳門居民面對越來越明顯的通脹壓力,企業的營商環境也存在很大的下行壓力,從而令這些經濟援助措施都變得不確定。相對地,這次抗疫援助安排中,弱勢團體似被忽略,特別是相關社會服務安排大受影響,加上這群人士也需要遵守抗疫安排,從而增加了弱勢群體的生活壓力。特區政府或可以透過現行機制,例如敬老金和殘疾金,以及學費援助等,甚至照顧者津貼等試行計劃,提升這些措施的給付金額,讓這些群體也可以感覺到特區政府的關懷。

    對於普惠性援助措施,澳門居民較為認識的是現金分享計劃或電子消費券的安排,其實這兩類安排都各有優點和缺點,現金分享計劃給予澳門居民較大彈性,電子消費券的盤活市場功能較強,期望特區政府可依據現況作出合適安排。但在財政緊張下,特區政府或可以強化防災援助措施的針對性和普惠性,並持續優化具有普惠性的其他援助措施,例如電費和水費津貼等,以提振澳門居民對抗疫及前景的信心。目前,澳門的通脹情況仍未如國外般嚴重,除了特區政府和澳門居民對基本生活物品的監察有效地運作外,相關物資供應商和相關服務提供機構都有履行其社會企業責任,積極地維持澳門物價水平穩定。

    澳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轉型的疊加效應,澳門居民難免出現信心危機。正如“上下齊心,其利斷金”的諺語,面對這波疫情,我們並不是獨立地面對,除了澳門社會各界仍在積極支撐着社會發展,更有國家大力支持澳門應對這波疫情。相信澳門經濟可以好像二○○三年的非典型肺炎後,出現更快更強的發展,澳門居民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思路智庫監事  陳建新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