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5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學校冀學生“疫”境自強
婦聯冀家長加強子女教育
話劇《消失與重現》長春上演
珠肇高鐵斗門六鄉段開建
澳三律師獲准灣區九市執業
澳門基金會人事任命公佈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7月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話劇《消失與重現》長春上演

    紀念“七七事變”八十五周年及方大曾誕辰一百一十周年

    話劇《消失與重現》長春上演

    【本報駐北京記者鐵怡六日電】為紀念盧溝橋事變八十五周年、方大曾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由吉林藝術學院承擔的國家藝術基金二○二二年度大型舞台劇資助項目——話劇 《消失與重現》,定於七月七日至十六日在長春市水文化生態園下沉雨水花園上演。

    兩代記者時空相遇

    本次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話劇 《消失與重現》改編自原中央電視台駐澳門首席記者、紀錄片導演;現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黑龍江總站站長馮雪松著作,由吉林藝術學院副院長鄒毅擔任項目負責人,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金仁順擔任編劇,吉林藝術學院教授陳曉峰擔任導演,主創團隊為吉林藝術學院師生。該劇演出採用環境戲劇的手法,讓觀眾更近距離地走進戲劇人物。從兩代記者的視角出發,展現他們在交錯時空中相遇的故事。折射出跨越時代的年輕人對歷史、對生活、對生命的尊重,對責任、對擔當、對初心的理解。

    話劇《消失與重現》講述了在一九九九年的盛夏,中央電視台記者雪松(劇中人)接到了一份傳真,方大曾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他和人們的視野裡。筆名“小方”的他是第一位報道“七七盧溝橋事變”的中國記者。在戰爭爆發之初,他用青年人的一腔熱血和作為一名記者強烈的使命感,多次不顧安危赴前線拍攝,用自己的作品讓公眾看到了歷史和戰爭最真實的景象。可是不久,年僅廿五歲的小方就消失了……

    尋找小方歷時廿年

    或許是因為同為記者,或許因為他們同樣肩負使命敢於承擔,雪松決定,他要尋找方大曾。這一找,便是廿多年。

    如果沒有方大曾,也許當年日軍侵華許多史實照片、報道時至今日仍舊不為人所知;如果沒有雪松,年輕的小方可能就會隨着滾滾的時間巨輪漸漸湮沒於歷史的大潮和人們的視野,再也不會出現。所幸,方大曾出現過,所幸,雪松從未放棄。當他們在紛飛的戰火中“相遇”(劇中),當雪松緊緊擁抱住小方的時候,胸膛裡傳出有力的心跳,便是他們給予時代和我們最好的答案。

    打動師生促成創作

    吉林藝術學院副院長鄒毅介紹,該劇緣起於二○一八年“尋找方大曾校園行——走進吉林藝術學院”的演講,馮雪松與方大曾的因緣際會深深打動了在場的師生。小方近千張的珍貴照片底片和馮雪松二十年的尋找,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和還原歷史。是不是可以用話劇的形式將廿五歲的戰地記者方大曾與廿九歲的央視記者馮雪松的紀錄精神與家國情懷讓更多的人知曉、讓青年學子思考,用藝術的再創造講一個中國好故事是項目的最初動議。

    吉林藝術學院與馮雪松進行了反覆磋商後,雙方約定馮雪松將他著作《方大曾:消失與重現》的話劇使用權獨家授權給了吉林藝術學院,於是有了這次歷時四年多的創作。

    吉林藝術學院教授陳曉峰亦表示,戲劇是現場的藝術,是有着悠久歷史的一門藝術。希望觀眾能放下手機等電子產品,在一個公共空間裡能有一種共同的審美經歷,體驗戲劇藝術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