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人情味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新冠確診陽性個案便增至六百多例,雖然這個數字與其他地區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澳門地方小且人口密度極高,只需隨意走動一下,足跡便可遍佈全澳。
現時社區存在多條傳播鏈,加上防疫決策模稜兩可,連日來坊間怨聲載道,甚至開始把很多不滿的情緒發洩在其他民眾身上。
澳門人的自救能力是無庸置疑的。每逢天災或疫情,很多居民都會自發性地參與義工服務,協助前線的工作。在多次的全民核檢中,除了各大社團招募青年義工外,更有不少學校老師及私人機構組織員工前往支援。然而,近日有些負責全民核檢的工作人員在網絡社群分享個人感受時,卻遭到網友們的圍剿,比如“咁計較無謂學人做義工”、“做義工咁多怨氣,下次唔好做”。看到這些絲毫沒有同理心的留言,真是令人心寒。在這個時刻,怎能夠不體諒和感謝他人的付出之餘,還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及指責?
除了說話尖酸刻薄之外,大部分人對於志願服務的定義有些誤解。澳門習慣把所有志願服務者通通稱作“義工”,但是在台灣,便會分為義工(義務工作者)和志工(志願工作者)。前者細分成兩種:一是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二是自願用空餘時間去做不支薪的服務工作;而志工則是民眾出於自由意志參與,還需接受對應的教育訓練。
這次負責全民核酸登記、維持秩序及派發物資的工作人員,有些人是直接由公司安排出勤時間,而在結束核檢站的工作後,仍要撥出私人時間來完成原本的工作。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參與服務,在一天的辛勞過後,適當地抒發自己的疲憊也不為過。請給他們多一點正面的支持和感謝,別讓“澳門的人情味”變質。
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