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末的二三事
上周,外系的同事傳來了大學微博的一幅截圖,然後寫了一句“proud of you”。筆者雖未細看圖,但心裡想着的是,有甚麼喜事呢?原來內文是關於大學中的一個書院組織學生到台灣環島騎行,並訪問了隨團騎行的一位畢業生。這位畢業生受訪者在2020/2021學年的下學期修讀了筆者任教的教育社會學,當時是外系(應該是工商管理專業)大四年級的學生,個性安靜但很有想法。他在訪問中說:“她在課堂上整體講解了教育和老師在社會中的重要角色。我其實從小對老師有點反感,覺得他們很煩、時常督促我學習。上了那門課後,我才明白小時候的老師其實是用心良苦。現在,我工作時常將人家稱作老師,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看到這篇小報道,筆者心情既是激動,也感覺有些遺憾。激動的緣由,並不是該學生記得筆者(當然也不排除有這個可能),而是他記得曾學過的東西,並且身體力行地去實踐!至於遺憾方面,是礙於課上的人數太多,筆者沒有機會對學生作個別的了解和交流。如果早一點知道他原來“對老師有點反感”,或許筆者能去理解箇中原因,努力做一個不平“煩”的教師呢!
其實在本學期結束前,筆者還收到一位本科生的電郵。一般情況下,這個時候來電郵的大多數是衝着“求分”而來的,心裡也沒有甚麼懸念。怎料打開電郵後,意外地發現竟然是一封道謝函。來郵的是一位安靜的學生,在電郵中,她感謝筆者有趣的授課方式,並說她很享受課堂,而且從中獲得了啟發,對宏觀和微觀的教育現象和政策有了一些認識,收穫最大的是期末的教育研究,學會了總結和應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其實電郵內容像一篇學生的學習反思,很是不錯)。閱畢,筆者心中甚是欣喜,馬上回郵:“相信你的謝郵應是絕無僅有的一封,不過老師心裡還是十分高興的。”之後同學回電郵安慰:“應該不會吧……”
誠如筆者所言,這是唯一的道謝電郵。筆者從來也不會對此懷有期待,因為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是內置的,不會因為有了學生的感謝才會用心(當然,學生的感謝或可強化教育信念);相反的,是因為教育工作者用心,學生才學會感謝。然後,大家或許會問,像剛才說的,如果學生的感謝少,那是不是說明教師不用心呢?這不可一概而論,因為依筆者的觀察和經歷,高校的師生關係確實是在慢慢地改變當中。這可能是由於過去學生人數沒有現在的多,無論是師生還是學生之間,在課中和課後都有互動,大家之間的感情都是不錯的。現在,下課後,要不是同學趕着去上下一節課,要不就是課室要馬上清場讓給另一班同學使用等等,這些客觀條件或許令彼此變得“匆忙”遊走於校園不同地點,成為彼此的過客。也曾有同事說,現在的大學教育具有工具性,學生於修課時或是要寫推薦信時對老師是恭恭敬敬的,過後就變臉,路上見到也“視而不見”或是“老死不相往來”!這也許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大家就繼續用心吧!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