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市場需求就足夠了嗎?
——談聯合國研判職技教育的未來發展
要對澳門職業技術教育追本溯源,廣義而言,可遠及明清的火炮時代。而近代意
義下的職技教育,澳葡時期實施第44/82/M號法令可視為官方介入的轉
折點,而第11/91/M號法律及其系列配套法令出台,則確立
回歸前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方
向。
坊間視角,職技教育長久被視為相對積弱的教育體系,特別是近二、三十年全球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趨勢,職技教育更予人一種日漸消亡的感官。事實上,此現象屬全球共性,按德國聯邦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二○二○年全德國超過四十六萬人在雙軌制下簽訂了新的學徒合同,但與二○一九年相比,整體人數卻下降了約百分之九。職技強國也如此,更何況職技沒那麼被重視的國家。
職技教育會否步入夕陽?在教育史裡找尋經驗,答案是否定的。更貼近的,這只是另一波課程改革的先兆,職技課程將會作型態的轉換,但不至於消失。
把視野放諸於國際,將能發現這一波的轉型早已開始。一九八九年聯合國便通過“技術和職業教育公約”推動全球職技教育的互動與發展,緊接的一九九二年則與德國政府合作,推出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報告,並在一九九九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成立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UNEVOC),總部也順理成章設於德國波恩。至此,國際職技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得到確立,而為人熟悉由西班牙發起的世界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則偏向競賽性質,兩者目標雖近但本質有異,有機會再另立文討論。
於二○二一年底,UNEVOC就職技教育有關新認證與能力的未來方向,一口氣發佈了三篇重量報告:行動綱領、持份者的參與,以及創新的解決方案。有關職技教育的重點基本都有論及,而報告中更援引大量國家的實作案例,逐一解釋方案如何推動與怎樣解決社會帶來的挑戰,經驗遍及六大洲,參考價值甚豐。篇幅所限,筆者挑選報告中至關重要的建議作解讀,試圖讓讀者更易把握國際職技教育的發展藍圖。
進入主題,有必要先釐清一組坊間常混淆的觀念,即職業培訓與職技教育。兩者不但對象有別,目標也有異,不能混為一談。以澳門為例,前者是勞工部門事務,後者則是教育部門事務。當然,不同地區因應其政策、職技教育定位與用詞等,對兩者所涵蓋的範圍也有不同定義。但在國際普遍的共識,職技教育泛指培養職業技能與相關態度、素養,對象較多為年輕人,其目的也並非純然為填補社會勞動市場的空缺。例如就業市場的司機勞動人力不足,對應的策略是職業培訓加大,而非職技教育作調整。否則,勞動市場出現空缺便更動中學的課程,將讓課程載體不勝負荷。
相對地,假設社會未來極需要環境規劃的相關人才,且將會帶動整個社會未來數十年、數個行業的發展,而在當下的課程呈空白狀態,則當地的教育體系便需要考量是否應作調整。從聯合國歷年的立場顯示,重點放在職技教育而不是職業培訓。
報告首先強調,各地在規劃職技教育上因地制宜,經驗不一,難以就政策作橫向的複製。然而,還是有幾項建議可以依循。
在制度層面,宜先建立起“3M和3I”模式。
所謂3M模式,其實是三個層面,即便宏觀(Macro-level)、中層(Meso-level advocacy)與微觀(Micro-level delivery);而3I分別是識別(identification)、融入(integration)與實施(Implementation)。
3M作為社會的不同層面最先反映在持份者身上,例如:宏觀層面的政府;中層的社會企業、研究中心、非牟利組織,以及微觀的職技學校等。而3I所指的則是實行上的方法,如創設平台、提供實習機會、課程設計、認證制度、短期培訓等。報告指出,這制度的建立能有效推進職技教育的發展與社會認受性,同時,也有效進行第二步的工作:建構能力與素養的架構。
建構職技教育的對應架構,必須取得社會共識,這在報告中一再強調。其重要性在於,社會對於職技教育所培育的人才為何,有了更整全的看法、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依循,不至於走偏。以新加坡為例,該國把能力素養架構劃分為幾個層面,包括:知識和分析、應用和調適、革新和價值創造、社交能力和倫理,以及學會學習等層面,並在每項目分列子項目標來實行。報告亦進一步指出,梳理出核心的能力與素養架構是政府不可欠缺的首步工作,當然,不少國家在推動職業技術教育時,往往只集中應對當下地方所需,以致未能顧及全局;因此,除了衡量勞動市場的現況、市場的發展趨勢外,參考國際的能力指標也必不可缺。因此,第三項建議便在於建立相關的資料庫,這個資庫能聯動學校與勞動、就業市場的情況,以便決策者作宏觀的分析並作適時修正。
上述三項建議可歸納成兩項基礎:“3M與3I制度——能力架構——數據庫”的運行模式,與“共同參與——建立共識——持續修正”的演算邏輯上,這是聯合國視為一地職技教育發展的基礎。
如何達成上述建議?模式方面,聯合國認為擴大持份者的參與是首要工作,常見如舉辦講座、社會諮詢、學術研討等,而報告中特別強調建立一個公開及開放的討論平台十分重要,讓社會大眾能輕易獲取相關的訊息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對象方面,諸如企業、社會服務團體,以及市場專家等的參與不可欠缺,社區的參與也同樣重要。同時,報告中亦特別強調,促進跨領域專家合作是未來社會的主流方向。最後落實到微觀層面,如何建構有效的課程是最基本的,報告歸納出四種的常見課程模式:分層式(在某階段開始)推動、以素養融入課程,彈性的課程觀,或是以跨科模組的設計方式,四者並沒有優劣之分。而報告也特別指出,設計式思維融入於課程中,可以作更多的關注。
而作職技教育特殊符號的師徒制,在報告中也多次被提及。常見模式如德國的雙軌制度、直接於機構進行實習、小導師模式,以及加拿大最近推動的網上師徒制等,也值得各國參考。而結合網上與實地的師徒模式,勢必成為未來的主流方向。
職技教育在社會扮演的主要角色,在於能否推動年輕人在勞動人口、就業市場,與經濟轉型等諸多因素情況下,懂得學習轉型,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故此,全球作為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新的工作與社會需求不斷出現,職場達人固然對於行業瞭如指掌,但未必能對全球的發展動態有很好的把握,如何能讓當地職技教育銜接市場同時與世界接軌,保持創新性,那便是高等院校、專家的進場機制,如何讓跨領域專業人士重回“現場”,引領各持份者共同參與,才不至於讓職技教育停留在只顧現在的境地。
最後,在檢視聯合國對於職技教育研究的同時,不能忽視其與創新教育、環保教育,以及性別平等教育等國際議題之間的連結。國際教育研究往往會把這些全球議題視為同一籃子因素,最終目的是透過教育推動社會變
得更民主與公平。
藝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