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的課程革新
本欄之前的四期,闡述了筆者對推進博物館教育的看法,提出了四個主要觀點:第一,加強館校合作有助縮減校際教育資源的差異;第二,博物館教育要區分其與學校教育功能的差異以突出其獨特性;第三,要消減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邊界;第四,透過館校協作聯動推動課程革新。簡而言之,教育品質提升是目標,課程改革是改進教育品質的核心措施,縮減校際差異是重要策略,而包括博物館等教育資源則是支持課程實施和縮減差異的手段。那麼,我們就要問,學校課程應當如何持續革新和改進?包括博物館等的教育資源應作如何的配合?就此,本期將先嘗試探討一下第一個問題。
四月底,國家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頒佈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以及各科目的課程標準。這輪課改的推進是對國家新時代政治經濟形勢的回應,也是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的舉措,更是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育人藍圖。而課程方案和標準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在堅持基礎性的同時,強化基礎教育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突出實踐育人,強調學科實踐。另外,創新能力已成為目前大國間較量的關鍵,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由此,新修訂的科學科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提出要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那麼,學校的科技教育應作何種應對才能滿足上述的發展需要?其中,整合性STEM(integrative STEM, Istem)教育應是未來學校科技教育可行模式之一。
在討論學校課程中的整合性STEM教育前,需要將它和坊間培訓機構所辦的STEM培訓作一個區分。近年STEM培訓逐漸在坊間流行,各類校外培訓機構打着STEM旗號開辦課程,成為不少家長的熱選項目。但不難發現,不少機構雖然強調培訓對創新能力培育,實際操作卻只算是高級手工課,他們把STEM等同於機器人教育或創客教育,部分甚至充其量只是休閒遊戲,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事實上,整合性STEM教育旨在跨越科學(
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mathematics)學科界限,進行整合性教學,並在過程中引入各學科相關的課程標準與學習目標,使學生認識和理解各學科之間的關聯,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整合性知識與技能。必須指出的是,iSTEM不是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內容簡單拼湊,更不是簡單地將學習成果或過程倒推以滿足STEM元素。它強調的是運用科學提供的知識和原理開展探究;利用數學提供思維方法,並作為工具性的運用;透過工程連接各個學科,為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提供真實情境;而技術則是實現工程設計的手段。其旨在打破學科領域邊界,促進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iSTEM能回應國家在是次課改提出的綜合與實踐路徑,更是引領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地思考,使之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以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思維方法。
(科技教育與館校協作 · 一)
一 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