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2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懷人)緬懷瑪麗 · 伊蓮娜
(老陳海外食事)續談祇園鮨忠保
(山谷小島通信舍)鼻孔山遊記
(四方聽音)年終遺珠
(衆藝館)有屋卻無家
(時光迴輪)年始
(胭脂齋)一種別樣的運動
(賭城單身女子周記)廣東小炒的煙火氣
(筆雯集)從街市變革看世情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2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月9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衆藝館)有屋卻無家

踱 迢

有屋卻無家

    《我的換樓秘笈》令人驚喜的是它在空間和表演上,都重視劇場性,沒有刻意將它“寫實化”,大大提高了觀賞趣味。

    林嘉碧將舞台設計將“屋”概念化成一個正正方方的平台,頂部及四面只有框邊的線條,於是兩個主要的場景︰舊居與新居在演員與觀眾共建想像中自由轉移。“屋”只是個中性的空間,它並不等同於“家”,人在“家園”裡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起“地方感”,而“屋”好多時只是一個樣板、讓人追求的慾望,並建基於他人的塑造。男女主角對“家”的想像與追求,其實只是被商場、政策所塑造,並非真正從“家”之所需來思考,是故即使得到了細屋換大屋的“合約”,最後還是有家等於無家,在鄰居的邊緣化下,繼續要跟Ms. Dee簽新的合約,繼續流徙,像他們為豪裝新居而消滅的遊民。

    導演李國威採用了這個幾近空的空台來處理這個作品,演出的焦點便落在三位演員身上,歐夢秋演的Ms. Dee算是恰如其分,而主演夫妻的楊彬、楊螢映,一人分飾多角同時又經常要跟觀眾交流,對演員來說極具挑戰性。劇中夫妻辦起派對招呼四方鄰居,幾個不同家團的大人小孩之間的對話,完全是靠兩位演員即場快速扮演,在角色轉換之間又要讓觀眾看到各人物的分別,以及交談內容,我想不同場次的觀眾會有不同印象。我觀看的是下午場,楊彬的能量明顯有下滑感,但也不至於讓整段戲散掉,楊瑩映的能量和準確度則較高。

    有人說澳門的演員缺乏脈絡與體系,然而就因為沒有主流、權威的訓練方式,才不會千劇一面。事實上,澳門上演的劇種少,表演訓練欠缺持續性,而且大多表演者和觀眾都滿足於個人的本色表演,對表演的自省與自我提升不足,這些才是問題所在,也是我步出劇場後的戲外感慨。

    (魔幻樓盤 · 四 · 完)

    踱    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