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只有文藝家》序言
反抗“吃肉”的“瘋女人”
怪人眼中的怪人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股票是在漲什麼?》
《實戰高效主管學》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只有文藝家》序言

吳志良


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肖像畫展開幕儀式暨《“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肖像畫及人物故 事集》(1、2冊)新書發佈 開幕儀式:今日下午6時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4月10日 展覽地點:澳門教科文中心

    《只有文藝家》序言

    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之際,作為歷史見證者與文化守護者,我懷着無比感恩與自豪的心情,提筆為這本凝聚澳門文藝家精神與風骨的著作寫序言。這是一本屬於澳門的書,也是一本獻給世界的書。書中二十餘位文學創作者以筆為鏡,澳門美術協會陸曦會長以畫為光,在二〇二四年至二〇二五年共同映照出一百三十多位文藝家的人生軌跡與藝術追求。他們的故事,是澳門文化從萌芽到繁茂的縮影,是中西文明交融共生的註腳,更是這座城市精神氣質的靈魂所在。

    根植沃土:澳門文化的當代覺醒與新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一篇關於澳門文化的文章中讀到“文化沙漠”的形容。這四個字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每一個澳門文化工作者的心中。但正是這份刺痛,激發了澳門人骨子裡的倔強與韌性。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澳門始終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港灣,中華文化的根脈從未斷絕,葡韻風情的枝葉亦在此舒展。所謂“沙漠”,不過是外界對這座小城文化積澱的誤讀,而真正的綠洲,早已在民間悄然生長。

    澳門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守護文化根脈為己任。從“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到“市民專場演出”,從“澳門文學叢書”到今日這本人物專訪合集,我們始終秉持一個信念: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宏大的敘事,而在於每一個個體的堅守。書中記錄的文藝家們,堅守中華文化傳統,有的在葡式碎石路上吟誦唐詩宋詞,有的在教堂壁畫前揮毫潑墨,有的在街巷劇場中演繹人生百態。他們或扎根鄉土,或融匯中西,或銳意創新,用不同的藝術語言詮釋着同一份文化自覺和自信。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耕耘,讓澳門的文化基因在時光中沉澱,在碰撞中昇華。

    陸曦先生的肖像畫為這些文字增添了另一重維度。他筆下的文藝家,眼角眉梢是歲月鐫刻的滄桑,舉手投足是藝術淬煉的從容。一幅畫,一篇文,互為表裡,讓讀者得以觸摸到藝術家們熾熱的靈魂。這種“文畫相生”的呈現方式,恰如澳門文化本身——多元交融,形神兼備。

    靜水深流:文化大廈的築基者

    翻閱書稿,我時常被細節打動:那位在颱風天護住古籍的老藏書家,手指關節因常年修補書頁而變形;那位將南音粵謳帶上國際舞台的音樂家,家中鋼琴蓋上擺着母親留下的木魚歌譜;那位用葡文書寫澳門故事的作家,書桌前掛着鄭觀應《盛世危言》的拓片……他們不是聚光燈下的明星,而是文化長河中的擺渡人。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堅守,讓媽閣廟的香火與大三巴的鐘聲有了對話的可能,讓土生葡人的“土風舞”與粵劇的“水袖”在同一個舞台翩躚。

    我們特別懷念已故的幾位文藝家。那位用鏡頭記錄澳門街巷變遷的攝影師,臨終前將數萬張底片捐贈給檔案館;那位在社區免費教授書法三十年的老先生,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是“墨汁別兌太稠”……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文化傳承從來不是轟轟烈烈的運動,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接力的長跑。今日澳門能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員和東亞文化之都,能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正是因為無數這樣的背影,在時光深處默默壘砌文化的高度。

    花開四海:文明互鑒的澳門擔當

    二十五年前,澳門回歸祖國懷抱時,有人擔憂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身份會逐漸消逝。但事實恰恰相反——在“一國兩制”的沃土上,澳門文化的多元性不僅得以保存,更綻放出新的光彩。今天的澳門,既是嶺南文化的傳承者,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既是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窗口,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者。

    本書的出版,恰逢其時。當世界面臨文明衝突的陰霾,澳門用四百年的交融史證明:不同文化完全可以在尊重與包容中共生共榮。那些用中式水墨繪製葡國瓷磚畫的畫家,那些將葡萄牙法多與廣東南音融合的音樂人,他們的藝術實踐正是“和而不同”的最佳詮釋。我們期待,通過這些澳門文藝家的故事,讓世界看到文明對話的另一種可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對抗,而是美美與共的綻放。

    繼往開來:讓文化的薪火永續

    站在回歸二十五周年的節點上,我們致敬過去,更需思考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面臨挑戰;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性知識的價值亟待重估。但澳門文藝家的實踐給予我們信心:只要根脈不斷,創新自會生長。那位用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澳門老街的年輕藝術家,那位將區塊鏈應用於藝術品溯源的策展人,正在用新的語言講述澳門故事。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守護與突破——這些看似對立的命題,在澳門文化中始終保持着動態平衡。

    本書的最後一頁,特意留白。這方空白,是澳門基金會留給未來文藝家的邀請函。我們相信,今日書寫的每一個故事,都會在後來者心中播下種子;今日描繪的每一幅肖像,都將成為未來文化星空中的坐標。當澳門向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邁進時,這本書將成為一座橋樑,連接歷史與未來,本土與世界。

    行文至此,三十多年來與澳門藝術家的交往情景像幻燈片一樣浮上腦海:一位在西北病倒的藝術家因為我們派員去那裡協助照顧了一個月,回來緊緊握住我的手,淚流滿面;一位在醫院重症病房的藝術家握着我的手,含着眼淚,手在顫抖,好像要托孤,病癒後堅持要坐着輪椅來基金會看望我;一位文學家因為發表文章惹起爭議,跟我聊完之後,告別時緊緊抱着我,淚花灑在我的衣服上。還有,兩次疫情期間,澳門藝術家眾志成城的氣概;逢五逢十澳門回歸祖國紀念活動時,澳門文藝界的團結和凝聚,都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無限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為澳門文化奉獻青春與熱忱的耕耘者。你們的堅守,讓這座小城擁有了超越地理疆界的精神海拔;你們的創造,讓“澳門故事”成為人類文明對話的永恆篇章。

    吳志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