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7版:祝君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中醫穴位預防肌少症
了解失智症及影像學檢查
智力障礙人士的心理健康
鏡湖醫院四月醫學常識講座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中醫穴位預防肌少症

楊大瑋




定時 檢測血糖


足三里穴具有調 理脾胃的功效


按壓太溪穴可激 發身體的原動力

    糖尿病患者

    中醫穴位預防肌少症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老化、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的改變,肥胖、糖尿病的盛行率逐年提高,成年人(十八歲以上)罹患糖尿病已高達百分之八或者更高。除了已知確診人士,其實還有很多隱匿性的患者,他們往往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後血糖高,但去保健空腹抽血時卻無法發現。

    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為身體內缺乏胰島素(第一型)或分泌相對不足(第二型),導致代謝異常,使身體無法利用血中葡萄糖導致血糖上升。二型糖尿病大部分是四十歲以後發病,佔所有糖尿病例百分之九十,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佳(胰島素阻抗)所致。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生活習慣及肥胖有關。當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如:血糖過高引致急性酮症酸中毒、血糖過低引致低血糖休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竭、神經病變導致感覺異常或感覺喪失、腦中風與心肌缺氧梗塞、糖尿病足等。雖然目前醫學還未有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但許多的研究已經證實,透過飲食控制、藥物治療與運動,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可延緩甚至避免這些併發症的發生。

    葡萄糖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經由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進入血液,透過血液循環給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使用。肌肉是飯後葡萄糖的主要儲存位置,胰島素是啓動肌肉儲存飯後葡萄糖的主要關鍵。糖尿病患者肌肉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使得儲存葡萄糖能力低下而延緩飯後血糖的下降,而運動可以提高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對葡萄糖的吸收,可以快速降低飯後上升的血糖。當肌肉增加對葡萄糖的吸收時,也減少了這些能量被轉化儲存成為脂肪。

    肌力訓練

    游泳慢跑等有氧訓練對糖尿病的好處很多人都清楚,然而這幾年許多研究開始注重肌力訓練(抗阻力訓練)。身體內的肌肉,可分為第一型(慢肌、紅肌纖維)與第二型(快肌、白肌纖維)。一般的情況下,慢肌會最先被使用於活動之中,然後再視活動的強度、持續時間或疲勞的程度。快肌會加入工作,當你所做的肌力訓練負擔的重量愈大,所動用的肌肉纖維就越多,代表更多的肌肉參與運動。相對地,當負重不大時,某些肌肉可能永遠不會動用到,所以肌力訓練後,相同時間內,血糖下降的速度會比有氧訓練更顯著。糖尿病患者相較於一般人,會有更顯著的肌肉減少和肌力下降,這是因為他們雖然血糖偏高,但是無法被細胞有效利用,使得細胞只好轉而由其他途徑(身體的蛋白質或脂肪)獲得能量供應,肌肉的蛋白質組成部分因此被消耗,造成肌肉質量下降與肌力下降。我們知道維持肌力對長壽是有益的,而維持肌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肌力訓練。過去認為肌力訓練的過程中會可能會升高血壓,可能會增加運動過程中發生視網膜出血、心肌缺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的危險。事實上,在肌力訓練的研究中,並沒有報告有增加這樣的風險,也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在適當的肌力訓練下,反而會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進行中低強度的肌力訓練是安全的。肌力訓練常用的方法有:舉啞鈴、深蹲或在健身房利用專門的設備來進行。有效的肌力訓練應包含多組不同的肌肉群與足夠的運動強度,無經驗者建議先在專家指導下利用專門設備,循序漸進的進行。

    運動的輔助作用

    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維持主要還是以飲食與藥物為主,運動起到輔助作用。運動可以讓飲食與藥物控制的效果更好,但也要注意潛在低血糖的危險,在運動前應先諮詢專業人員,評估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控制好運動的時間和強度。肌力訓練在某些部分的效益優於有氧訓練,可適當的增加肌力訓練,但也不能完全放棄有氧運動。運動的持續性是很重要的,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更能讓自己的健康加分。

    肌少症治療

    肌少症在中醫稱為“痿證”,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臨床觀察患者有無肌肉少或者萎縮,通常可以觀察虎口和太陽穴附近,肌肉有無明顯的凹陷缺失。中醫認為,肌肉的生長發育及功能發揮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脾胃虛弱是老年肌少症的主要病因。中醫認為,脾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和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氣健旺則肌肉豐滿有力,脾氣虛弱則肌肉萎縮無力。腎為先天之本,肌少症患者中脾胃虛弱的同時兼有腎氣虛的表現。所以老年脾腎虧虛,氣血虛弱,肌肉失養,是老年肌少症的主要病機。針對肌少症的患者,中醫常使用健脾益氣及養肝補腎的方法,例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而日常也有兩個穴位,可以幫糖尿病患者促進腸胃功能的提升,增加肌肉:

    一、足三里穴

    位置: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四指處。

    功效: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化濕消滯,扶正培元的功效,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中醫認為“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多氣多血,是人體營衛氣血的來源,故肌少症首重陽明經的穴位。

    按摩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雙腿足三里穴各按摩八至十分鐘,調理腸胃的同時也提升免疫力。

    二、太溪穴

    位置: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功效: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具有提高腎功能的作用。中醫認為經絡如果暢通無阻,氣血得以順利運行全身,則肌肉組織及臟腑都可獲得滋養,身體便不會產生病痛。且腎為先天之本,按壓太溪穴可激發身體的原動力。

    按摩方法:晨起及臨睡前輕柔按摩雙腳太溪穴各十至十五分鐘,除了補腎,也可以調理尿頻的問題,幫助睡眠。

    楊大瑋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