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探市場發展
專家倡澳促碳信用機制互認
【本報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昨在“全球碳信用市場發展論壇”上表示,澳門是國家雙循環戰略的重要支撐點,是中葡經貿合作的橋頭堡,期待澳門發揮三大作用。一是促進海內外碳信用機制互認,架設標準對接之橋;二是依託成熟金融體系,拓寬綠色資本通道,構築資源流動之港;三是建立碳信用市場能力建設的國際平台,打造知識共享之窗,推動全球碳信用體系更包容高效。
澳加強對接國際碳市場
昨下午兩時半假威尼斯人西西里廳舉行的論壇,旨在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及企業提供對話平台;建立合作機制與倡議,進一步加強澳門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協作。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東帝汶副總理兼經濟事務統籌部部長、旅遊和環境部部長黎發芳,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前副秘書長兼執行主任索爾海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楊全州,全國政協澳區委員葉兆佳,招商投資促進局主席余雨生,中葡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副秘書長謝穎等出席。
譚偉文表示,澳門政府持續完善國際碳市場建設配套政策,推動本地機構在碳市場領域的發展,加強國際碳市場對接與交流。是次論壇作為MIECF同期活動,有助與會者進行政策對話、技術交流與市場聯動,分享低碳技術與排放實踐經驗,推動企業智能減排、綠色創新,尋求全球治理創新實踐。
黎發芳指出,澳門作為連接東西方的節點角色,擁有獨特制度優勢,有助其在國際上發揮重要作用。東帝汶重視環境保護,希望持續與澳門展開合作,通過共同承擔責任,改善人民生活,讓全人類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
亞洲成碳信用供給引擎
索爾海姆提到,中國能源增長顯著,尤其太陽能發展迅猛,充電技術進步快,中國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具影響力。澳門與葡語國家有歷史聯繫,澳門可與包括東帝汶在內的葡語系國家共同轉變,抓住發展機遇。
會上簽署五份重要合約涵蓋企業合作、技術創新等多個領域,充分體現全球碳市場的多元化和協同發展。
同場並發佈《亞洲碳信用市場發展報告二○二四》。報告指出,亞洲已成為全球碳信用供給的核心引擎;市場對高質量碳信用的需求大幅增長;亞洲各國正積極探索標準互認、碳信用開發及技術創新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