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
早前,二○二五年開春的廣州康鷺新招工廣場,上演了一齣“魔幻現實主義”大戲——三百多名製衣廠老闆手持樣衣列隊,日薪六百元起步的工價牌高舉頭頂,卻仍被工人們挑挑揀揀。熟練工成了“稀缺資源”,一位十年經驗的車位工甚至被五家工廠爭搶,老闆們直呼:“招人比追客戶還難!”
現場畫面堪比“女王選侍”:工人們踱步於兩排老闆之間,摸摸布料、看看走線,稍不滿意便轉身離去。一位製衣廠老闆連蹲三天,僅招到三人,感慨道:“以前是工廠挑工人,現在是工人挑老闆!”
製造業出現用工荒,到底誰在搶走中國工人?數據顯示,“九五後”擇業優先考慮“工作自由度”(六成八)、“職業新鮮感”(五成三),顯得傳統製造業的吸引力持續走低。
國潮服飾的火爆讓廣州製衣村訂單激增,二○二五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二千五百億元,但“甜蜜的煩惱”隨之而來——七萬崗位缺口:疫情後工人返崗率不足六成,“九○後”、“○○後”寧願直播賣貨也不願踩縫紉機,寧可送外賣也不進廠,甚至直言“工廠像牢籠”。
其實,廣州製衣村的“用工荒”,既是傳統製造業轉型的陣痛,也是新一代勞動者價值觀變遷的縮影。當“日薪六百元”敵不過“送外賣自由”,當“智能縫紉機”取代老技工的手藝,這場“老闆與工人的博弈”,或許正是中國製造業涅槃重生的前奏。
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