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箭鬼爪各顯神通 金童玉女共倚松蘿
令狐昭
光藝製片公司發行的《怪俠燕子飛》(一九六三年)與粵藝製片公司出品的《南龍北鳳》(一九六三年),協力掀起一九六三年的第二波武俠電影高潮,各式各樣的武俠片由七月至翌年一月陸續上演,聲勢從未間斷,似乎無視霍亂疫情肆虐香江。其時義結金蘭的“八牡丹”統統投身武俠場域,“十大導”亦有七位“以武會友”,①一眾粵語影人攜手見證武俠電影輝煌時代的到來。吳回率先在《怪俠燕子飛》嚴懲地方惡霸,引得時裝片高手盧雨歧和莫康時分別拍製了《鐵馬神龍》(一九六三年)和《無敵鴛鴦劍》(一九六三年)。胡鵬完成《南龍北鳳》後狀態大勇,旋即攝製了《紅線女夜盜寶盒》(一九六三年)、《猿女復仇記》(一九六三年)和《銀箭金刀》(一九六四年);馮志剛氣勢如虹,先後有《龍虎三女霸》(上、下集,一九六三年)、《萬毒金蟬》(一九六三年)和《半劍一鈴》(上、下集,一九六三年)等作品;黃鶴聲戰意高昂,炮製了《仙鶴魔龍》(一九六三年)、《勾魂鬼爪》(一九六三年)和《霹靂金較剪》(上、下集,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六位大導同心同德,難怪潮語片始創人夏帆初涉粵語影壇,便馬上邀來珠璣執導藝業電影製片公司創業作《玉龍三戲胭脂虎》(一九六四年)。
這一年如果沒有黃鶴聲的《仙劍神魔》(上、下集,一九六三年)、康毅的《仙鶴神針新傳(下集)》(一九六三年)和馮志剛的《奪魂旗》(上、下集,一九六三年)在上半年鼎足而立,台灣武俠勢力在下半年未必可以長驅直進,勢如破竹。台灣武俠小說三劍客首次“聚首”粵語影壇,皆因凌雲與康毅各自相中了司馬翎的“劍神三部曲”和《金縷衣》,而仙鶴港聯影業公司老闆羅斌、何麗荔夫婦亦任命陳烈品,將臥龍生於羅氏旗下《新報》連載的《玉釵盟》改編為《碧血金釵》(一至四集,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以免坐失良機。微妙的是,羅斌接二連三把臥龍生作品電影化,馮志剛則再次從諸葛青雲小說中汲取創作靈感,並將其《一鈴半劍》改編成《半劍一鈴》。面對港台武俠文化共冶一爐,武俠片泰山北斗峨嵋影片公司不甘示弱,以“瑰麗七彩文藝武俠巨片”來標榜第三十部出品《洛陽奇俠傳》(一九六四年)。綜觀這時期粵語武俠片的天下大勢,有李化的峨嵋、羅斌的仙鶴港聯、星洲何氏家族的粵藝、康毅的港僑影業公司四股力量各據一方,也有李少芸、余麗珍夫婦的麗士影業公司、關氏家族的大成影片公司、陳焯生的大聯影業公司積極把資源投向該領域,企圖逐鹿江湖,分一杯羹。
事實上,電影群雄爭霸武林,編導高手各顯神通,兩者相輔相成。王風②專注製作《飛劍神龍》(一九六三年)之時,凌雲則馬不停蹄地拍攝《劍神傳》(一九六三年)、《八表雄風》(一九六三年)、《白骨陰陽劍》(三至四集,一九六三年)和《雷電天仙劍》(一九六三年)。陳焯生的《化骨神龍劍》(一九六三年)由司徒安編劇,後者將前作《白骨陰陽劍》(一至二集,一九六二年)改頭換面,描述化骨龍的五節脊骨可合成神劍,搭配劍訣便天下無敵,豈料有人將劍分成五節,各沉大海,免其遺害人間。楊工良的《白骨離魂針》(上、下集,一九六四年)根據金鋒小說改編,充分發揮神怪武俠片的娛樂性,如運用手繪動畫特技、雙重曝光、畫面拼接等特效,營造分身、變身、高手鬥法等效果,並以苗族舞、苗人裝束以及“白骨”妝容作為噱頭。神怪武俠片大行其道,秘笈異寶、神兵利刃、機關暗器、妖物怪獸、毒藥靈丹、左道旁門皆層出不窮,白骨、鬼爪、毒蛛、飛劍、銀箭、離魂針等都匪夷所思。港台武俠文化不斷混血之際,金庸早就取他人之長,在《倚天屠龍記》裡成功糅合港式歷史傳奇和台式武林浩劫;陳中堅則利用其人物作引子,自編自導了《武當七俠》(一九六三年),另開故事新編。
那時除了似曾相識的新瓶舊酒或借題發揮的二次創作,也有新型的、另類的武俠片面世。黃鶴聲宣稱《天劍神筆》(一九六三年)乃“第一部彩色闊銀幕武俠片”,故事卻以神話主導。陸邦的成人寓言《寶城劍侶》(一九六三年),無論形式或內容均與眾不同,人物身穿西洋服裝,使用月形刀、長利劍、長斑斧、長矛等武器,影片講述新月國公主得三名劍俠擊退奸人,終與太陽國王子結成佳侶。關鍵在於,“黑牡丹”于素秋和“黃牡丹”林鳳初次聯手,獲《碧血金釵》的男主角張英才一人分飾兩角,陣容既新穎又可觀。“邵氏之寶”林鳳活潑俏麗、宜古宜今,在《鴛鴦刀》(上、下集,一九六一年)、《羅剎嬌娃》(一九六一年)和《倩女情俠》(上、下集,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都是俠女,她與張英才早在邵氏粵語片組出品的《玉女驚魂》(一九五八年)、《獨立橋之戀》(一九五九年)和《玉女求凰》(一九六一年)等已被力捧為金童玉女,二人離開邵氏後,仍舊合作無間,戲內松蘿共倚。當時曹達華和于素秋是武俠片的票房保證,活躍度無人能及,就連林家聲或其他“牡丹”亦不足以望其項背。然而張英才與“八牡丹”裡年紀最輕的林鳳同闖江湖,實在為武俠類型電影迎來了一股清新氣象。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五十二)
註釋:
① 一九六三年,粵語影圈結義成風,余麗珍、鳳凰女、鄧碧雲、于素秋、羅艷卿、吳君麗、南紅、林鳳組成“八牡丹”,而黃岱、莫康時、龍圖、胡鵬、馮志剛、李鐵、吳回、黃鶴聲、盧雨岐、珠璣則合稱“十兄弟”或“十大導”。
② 王風在上半年有《萬劍之王》(一九六三年)、《吸血神鞭》(一九六三年)和《追魂白骨刀》(一九六三年)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