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澳門藝術家參與法國首都藝術展
丁禹廷汝昌
比真實還真實的聊天語音
東西交融的時空脈絡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5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東西交融的時空脈絡

王少保


十二世紀以聖城麥加為中心 想像而成的世界地圖

    東西交融的時空脈絡

    去年九月至今年二月,大英博物館舉辦“絲綢之路”大型展覽,場內展品之多、橫跨時間之長屬近年罕見。或許有感絲路題材並非甚麽新鮮事,甚至有趕客之風險,館方似乎在敘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務求透過各類來自不同地域的藏品,帶領參觀者重遊當年商人的路線,神遊沿途景致,感受風霜撲面。

    在過去十年,英語世界似乎對絲路歷史的興趣日漸增加,不少精彩的書籍及研究著作,更是面向大眾市場。例如在二○一五年和二○一八年,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世界史教授彼德 · 梵科潘曾先後出版《絲綢之路》與《新絲綢之路》,提出一套非歐洲中心論的絲路史觀,成為當年的暢銷書之一。在差不多同一時期,英國歷史學者威菲爾德推出《絲綢,奴隸和舍利塔》,圍繞十件絲綢之路文物,講述背後的歷史故事,當中包括在中亞地區發現的舍利塔、一間埃塞俄比亞僧院挖掘出貴霜帝國(公元一至三世紀、位於中亞地區的古代王朝)時期的錢幣、在中國古墓出土且帶有希臘風格的玻璃碗等。

    在這次展覽中,大英博物館同樣採用賞文物說故事的模式,將絲綢之路的歷史,以不同古文明的角度呈現在參觀者眼前。館內的展品豐富多樣,例如來自中國古代的陶瓷,跟佛教文化有關的藝術品如曼荼羅,源自公元七世紀撒馬爾罕、用象牙製成的棋子,還有一幅由十二世紀著名地理學家伊德里西繪製的世界地圖。伊德里西博學多才,通曉伊斯蘭與希臘文化。一一三八年,他應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邀,為巴勒摩的宮廷服務,自此定居西西里。在當時的歐洲,一個穆斯林在歐洲宮廷中任職,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一一五四年,伊德里西根據大量古希臘和阿拉伯的地理著作,再加上個人實地考察和見聞,為羅傑二世編纂一部名為《羅傑之書》的地理誌。在書中,伊德里西糾正了當時許多集非成是的概念,此書譯為拉丁文後,影響了日後三個世紀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航海家。同年,伊德里西繪製了這幅世界地圖,從中可見其相信地球為球體的地理觀念。他的地圖最與別不同之處,在於他以南方為上,而非上北下南。

    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曾言:“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敦煌文物、經卷和壁畫,對認識中國藝術、天文、歷史、宗教等研究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這次展覽,可讓更多參觀者從非歐洲中心的歷史視角,重新認識一段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文明史。

    王少保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