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1版:經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政策持續上新 撬動中國消費市場
創新政策供給 護領企業出海
學者提內地經濟三大突破方向
體重管理年 帶火瘦身經濟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3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學者提內地經濟三大突破方向

    學者提內地經濟三大突破方向

    【中新社北京電】開年中國經濟數據企穩回升,“5%左右”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錨定後,未來如何實現長期穩健增長?在日前舉辦的“2025年北大光華兩會後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上,多位學者把脈中國經濟,提出未來三大突破方向,包括宏觀經濟仍需增量政策提振、全要素生產率是重要增長動能、以增收提升居民消費比重。

    增量政策提振宏觀經濟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中國經濟平穩起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顔色指出,今年前兩月宏觀經濟新舊動能表現分化、差異明顯:一方面,高技術產出和投資增長迅速,新動能正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支撐;另一方面,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消費需求仍有提升空間。

    展望二五年,顔色認為,中國宏觀經濟仍需增量政策提振。首先,宏觀政策應加大創新力度,以應對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一是對當前房地產收儲政策的執行機制進行系統性優化;二是把以舊換新補貼應用到具有黏性的服務業上,如餐飲、文旅等;三是加大生育補貼力度。

    其次,財政政策應加快落地節奏、持續用力,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持。貨幣政策也應切實解決當前實際利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全要素生產率重要動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一系列政策禮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院長劉俏認為,從中長期看,全要素生產率仍是經濟增長重要動能,其增速來源於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儘管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不足是長期的全球性挑戰,但中國有相對優勢,中國所擁有的大規模生產場景有利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提升,而缺乏大規模的生產場景是大多數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不足的底層原因。

    他指出,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來源,應着重關注科技革命催生出的新節點行業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被掣肘的領域。

    居民增收提升消費比重

    促進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對擴大內需有重要意義。近期,中國官方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圍繞提升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意願等部署一系列舉措,其中關於城鄉居民增收議題引發關注。

    北京大學數量經濟與數理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主任龔六堂認為,當前中國居民財產性收入存在增長不快、佔比不高、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

    他建議出台財產性收入倍增計劃;推進宅基地改革,保障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穩步增長;規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分紅機制;完善地區之間的要素流動,縮小地區間的財產性收入差距。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指出,必須着手結構性改革,長期提升居民消費比重。結構改革的要點在於釐清居民消費需求比重過低的結構性原因,確立中長期的結構調整目標,逐步推進制度性的結構調整。創造更多和更高質量的工作崗位,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作為高質量增長的核心指標。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