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1版:經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政策持續上新 撬動中國消費市場
創新政策供給 護領企業出海
學者提內地經濟三大突破方向
體重管理年 帶火瘦身經濟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3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創新政策供給 護領企業出海

    創新政策供給   護領企業出海

    【中新網上海廿二日電】隨着全球經濟融合不斷深化,近年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開始邁向國際舞台,在機遇與挑戰中尋求新發展。從改革開放後的產品出口,到今天的企業出海,其中轉變意味着什麼?

    出口到出海證實力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閻海峰指出,當前,中國企業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生產製造領域已具備全球競爭力,並以較之出口更具挑戰性的出海方式參與全球競爭。這意味着中國企業正從過去的國際生產和服務配角,逐漸成為主要參與者。從全球企業競爭的規則追隨者、接受者,逐步在一些領域升級為規則的引領者、制訂者。

    出口是憑藉國內產能優勢、成本優勢讓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國際貿易,是國際化的初級階段;出海則是具備製造、創新及跨國經營管理能力的企業,在海外進行全價值鏈佈局,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更高級、更全面的國際化戰略。

    從“出口”到“出海”的轉變,其“內因是中國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內產業生態系統的日益成熟;外因是近年地緣政治變化引發的‘脫鉤斷鏈’,以及關稅貿易壁壘的不斷升高。”閻海峰分析。

    企業高水平走出去

    對此番掀起的中國企業“出海潮”,他認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中國企業作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微觀主體,參與全球競爭是一道“必答題”。作為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高水平走出去”也是必然要求。“高水平走出去”不僅是自發,更應是自覺,是更加系統性、有組織的,是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向價值鏈上游躍升的“走上去”。

    儘管“出海”浪潮澎湃,但出海與在國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的能力要求大不相同。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閻海峰指出,出海企業需具備三種專有優勢,即如技術、品牌等的所有權優勢,如資金、人才等可進行跨國運營的內部優勢,以及投資區位優勢。

    抱團出海科技管理

    對此他建議,企業一是應科學評估出海區位的地緣政治關係特徵,靈活運用友岸、近岸等區位選擇策略,盡可能開發多元化海外市場和客戶;二是應提升生產經營的本地化水平,努力獲得當地政府、客戶、合作者的信任和支援;三是中小企業應盡量以“合成營”方式抱團出海;四是應充分利用好數字技術在跨國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強化與海外市場的連接。此外,不斷增強國內“大本營”的實力,持續加強創新能力也極為重要。

    閻海峰指出,中國企業出海,最大的薄弱點是跨國經營人才儲備不足,海外經營的風險把控和防範能力弱。同時,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政策長期主要聚焦於把外資企業“引進來”。在幫助國內企業“走出去”方面,政策的供給量、既有政策的服務和支援力度仍不足。

    作系統化出海培訓

    為更好地迎接“新航海時代”的來臨,閻海峰認為,一方面,需要對企業進行系統化、有組織的“出海”培訓,高校和相關機構等也要發力為國內企業,特別是全球產業鏈上的大量中小企業培訓跨國經營人才。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供給,強化支援企業出海服務的生態建設,培育形成中國企業出海生態鏈、生態圈。如可由政府、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專業院校等共同建立統一的“出海”企業數據庫、項目信息庫和服務平台體系,以及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跨境金融產品,支援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機構拓展國際網路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