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建築師:不能忽視非正式文遺
雖然文化遺產保育日益受到重視,但面對城市發展,建築物、街道和記憶仍逐漸消失。兩位建築師馬努諾(João Nuno Marques)與李濠生(Nelson Silva)透過繪畫和攝影記錄了澳門的變遷。
策展人兼建築師Sara Neves與馬努諾在接受《澳門平台》採訪時,介紹了馬、李二人的作品展覽“框住未來的過往”的理念,並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在城市身份消失之前予以保留?
辦展探索城市變遷
策展靈感:Sara表示,兩位建築師記錄澳門的方式既美麗又有趣,她不禁思考:“為甚麼這些記錄只能保存在抽屜或硬盤裡?為甚麼不展示出來?”這展覽旨在透過這些記錄,探索城市的變遷。
保育與發展平衡:Sara認為,澳門土地有限使城市發展面臨艱難抉擇,無法保存所有建築。但透過記錄能幫助了解哪些值得保留。馬努諾補充,自己繪畫時並非刻意思考保育問題,但無意中記錄下許多已消失的建築。他強調,文化遺產不僅是被正式列入保護名錄的建築,還包括那些構成城市肌理的非正式遺產,這些往往被忽視。重修與再利用有時比拆除重建更為聰明。
記錄與反思:馬努諾表示,起初並非有意記錄,但最終這些作品成為了文獻。他回憶在葡萄牙學建築史時,透過繪畫記錄建築比拍照更能深入理解。在澳門,這一習慣變得尤為重要,例如疫情期間完成了許多記錄。
澳門的視覺身份:馬努諾指出,澳門的建築身份正快速消失。內港及氹仔舊城區的建築在短短三四年間已大幅改變,展覽中繪畫的三幢建築物如今已不復存在。Sara則認為,澳門的特色在於“無建築師的建築”,這些非規劃性建築構成了城市肌理,但正被統一化建築風格取代。
對現建築持高標準
未來的文化遺產:Sara認為,平衡保育與發展的關鍵在於建立標準,研究哪些建築需要保護,哪些可改造。同時,社會認同與重視歷史建築至關重要,因為政治意願往往源自公眾需求。馬努諾補充,今天的建設將成為未來的文化遺產,因此應對當下的建築保持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