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精神與澳門
今年的三月十二日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各地的官方與民間機構舉辦不同的紀念活動,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紀念其永恆不朽的人格與精神。澳門與孫中山有着不解的情緣,是孫中山先生出洋求學的起始地,也是其策劃革命的基地之一。因此,追尋孫中山在澳門的行跡,紀念孫中山的革命人生,發揚孫中山精神建設新澳門,都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孫中山與澳門的關係
(一)澳門是孫中山出洋求學的起始地
一八七五年,孫中山從距離澳門不遠的出生地翠亨村出發,經澳門轉搭英輪前往檀香山求學,從而開啟了接觸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旅程。可以說,孫中山出洋求學經歷在其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日後革命思想的萌發奠定基礎。澳門作為孫中山走向世界的首站,使其有機會接觸西方事物,開啟了視野,為其日後的思想轉變和革命理念的形成埋下了種子。此次經歷使孫中山感受到了東西方的差異,激發其探索外部世界、尋求救國之路的決心。因此,澳門是孫中山走向世界、拓寬視野的起點。
(二)澳門是孫中山行醫濟世的城市
一八九二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應澳門鏡湖醫院邀請擔任醫師,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孫中山在澳門懸壺濟世,憑藉精湛醫術為民眾解除病患,展現醫者仁心。他在這裡引入西醫技術,展現高超的醫術,治癒了諸多疑難雜症,聲名漸起。同年十二月,在澳紳支持下,孫中山在草堆街八十號開設中西藥局。一八九三年,孫中山租用仁慈堂位於議事亭前地十四號A物業(現郵政局花圃位置)開設“孫醫館”。一邊診治病人,踐行其救死扶傷的理念,一邊傳播革命思想,以行醫作為接觸民眾、宣傳革命的途徑,使拯救病人身體與拯救國家命運相聯繫,並藉此結識志同道合之士,為日後革命活動積累人脈。
(三)澳門是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據點之一
澳門是孫中山革命思想孕育的重要場所。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期間,曾與陸皓東等“四大寇”在澳門談論國事,交流救國想法。同時,澳門還是孫中山及其革命黨的活動據點、避難所和往來通道。
一八九三年,在葡萄牙好友飛南第支持下,孫中山參與創辦《鏡海叢報》。該報成為他早期革命言論發表的平台,他和革命志士藉此針砭時弊,傳播與宣傳進步思想與革命理念,營造輿論氛圍。
一八九五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潛返澳門,在澳門友人飛南第等幫助下,得知清政府通緝消息,喬裝改扮經香港逃往日本,開始職業革命家生涯。應該說,在關鍵時刻,澳門為孫中山提供了庇護,使其得以保存革命力量,繼續為推翻清政府而奮鬥。
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卸任臨時大總統後,應邀於澳門盧九花園春草堂居住三天,受到中葡各界熱烈歡迎。一九一三年,宋教仁遇刺後,孫中山為商討討袁事宜,在澳門召集力量,約見陳炯明。可以說,澳門見證了孫中山為革命事業謀劃佈局的重要時刻,是革命黨人集會、交流的重要地點,為推動反袁鬥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九一三年,為防袁世凱迫害,孫中山安排髮妻盧慕貞等人入居澳門。此後,其家人一直在澳門生活,直至逝世。如今的文第士街“孫中山紀念館”便是昔日孫中山家眷在澳門的居所。澳門為其家屬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讓孫中山能安心投身革命,不必擔憂家人安危。
二、孫中山精神的內容
孫中山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雖然孫中山早就離開了我們,但是,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愛國熱忱與高尚人格始終存在,永遠激勵着中華兒女。那麼,孫中山留下了哪些值得紀念與實踐的精神遺產呢?
(一)孫中山的敢為人先、開拓首創精神
孫中山出生於距離澳門僅幾十里之距的現今中山市翠亨村。少年時代,他從澳門出發搭英輪前往檀香山求學,開啟了其接觸與求學西方的旅程。後來,孫中山回憶:“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可以說,正是從澳門出發,開啟了孫中山探索外部世界、尋求救國之路。在探索過程中,孫中山體現出敢為人先的品格,他先後創立興中會與同盟會,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清朝帝制,在中國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直到中華民國的創建。孫中山的創舉,是中國歷史進程中前無古人的,具有深遠的開拓首創精神與歷史影響。
(二)孫中山追求民族統一與國家富強的獻身精神
孫中山原本可以憑自己的醫術過上一個上流人士的安定生活,可是,他偏偏走上顛沛流離的人生道路,東躲西藏。儘管他取得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可是,為了南北統一而將寶座讓給袁世凱,等於自我放逐。可以說,孫中山的一生是追求國家統一與富強的。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孫中山約集二十多個進步華僑在檀香山設立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第一個響亮地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孫中山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他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可以說,維護民族統一、追求國家富強成為孫中山先生始終不渝的人生信條。
孫中山先生十分重視國家建設與發展。他退任臨時大總統後,提出建設十萬公里鐵路計劃。他在思考建設中國的宏篇巨製《建國方略》一書中,構想了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顯示了他追求國家富強的卓越見解和強烈期盼。
(三)孫中山不懈追求、持續奮發的精神
現在提到辛亥革命地,人們馬上會想到武昌起義。甚至有人稱武昌起義為“首義”。其實,在武昌起義之前,孫中山策劃了多次武裝起義。他搞革命是以港澳為基地的,從同盟會成立到武昌起義,孫中山領導了十次起義,都是在邊緣地區搞的,雖然都失敗了,但是,孫中山武裝推翻清朝的決心未變,毫不氣餒,屢仆屢起,持續奮發,也無懼被人稱作為邊緣革命家。這種剛毅卓絕、百折不撓、不懈追求的奮鬥精神成為推動革命事業的強大動力,也為後人樹立了戰勝困難的榜樣。
(四)孫中山富於理想、敢於行動的精神
沒有人否認孫中山是一個理想家(有人稱其“孫大炮”),但是,他不是空想家,而是實幹家。本來他也可以坐在書齋裡,罵罵清政府如何地腐敗,當個空想家,或只說不做,或圖上作業,構思一下未來中國的理想藍圖。可是,孫中山不是一個清談家,而是一個實幹家,是一個敢於將思想、理論付諸行動的人,甚至搭上生命而在所不惜。應該說,孫中山寓理想於實踐,敢於行動的精神永遠激勵後人。
(五)孫中山包容博愛、凝聚各方的精神
孫中山一生以博愛為“政治極則”,秉持博愛精神,倡導人與人之間平等尊重、互助友愛,強調超越種族、階級界限的人文關懷。他關心民眾疾苦。行醫時,免費為貧困病人施診贈藥。革命與建國過程中,始終以改善民生為重要目標,希望建立一個公平、和諧、互助的社會,讓人們能夠共享幸福生活。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甚至不惜與日本浪人、黑龍會,以及中國的哥老會、洪門等組織糾結在一起,以致於至今仍為人所詬病。很難相信,這樣一個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的人,這樣一個首倡“振興中華”的人,怎麼可能害國?可以說,為了實現救國理想,孫中山善於凝聚各方,包容各界,其以“天下為公”為理想追求,一生致力於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國,實現世界大同。其心繫天下的精神,體現出寬廣與偉大的胸懷。
當然,孫中山精神遠不止上述五條,還可以總結出更多條。然而,對於今天的澳門來說,不僅僅是總結與牢記孫中山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以孫中山精神為指導,在實踐中踐行孫中山精神,腳踏實地建設澳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澳門力量。
三、發揚孫中山精神,建設嶄新澳門。
(一)發揚孫中山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建設創新澳門。
“一國兩制”是實現中華民族統一的國策良方。澳門是繼香港之後將“一國兩制”構想付諸實踐的地區。在推進“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要始終牢記“一國兩制”的初心與使命,切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同時,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最大程度地善用“兩制”之利,充分發揮澳門的特點和優勢,推進“一國兩制”的實踐創新。不斷探索澳門的新定位與新作用,使澳門成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鮮明定位的執行者;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的構建者;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推動者,以及國家高水平開放的參與者與貢獻者。
創新澳門建設,需要發揮科技領先的優勢。在澳門與橫琴,國際領先的腦機介面實驗室正在突破人類認知邊界,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讓千年古方煥發現代生機,中葡雙語AI翻譯系統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智慧橋樑。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用“澳科一號”衛星的軌跡在浩瀚星空書寫中國式創新的註腳。澳門在微電子、精準醫療、海洋科技等領域孕育與提供改變世界的方案。
創新澳門建設使城市建設煥發新機。澳門現正構建“智慧城市4.0”新範式。區塊鏈技術賦能特色金融,數字技術使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煥發活力。文化遺產全息技術令大三巴牌坊在元宇宙中再現。社區長者智慧照護系統將人文關懷注入科技溫度。
(二)發揚孫中山追求國家統一強盛精神,建設富強澳門。
澳門作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典範,必須繼續發揚孫中山畢生追尋的“振興中華”精神,建設好澳門。緊緊圍繞“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平台,以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中西文化並存”的合作交流基地。鞏固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築牢共同富裕根基,完善雙層式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的理念。
澳門務必實踐好“一國兩制”,成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示範區。孫中山作為兩岸及港澳同胞的共同偉人,澳門應踐行孫中山先生維護民族統一的立場,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行,發展澳台關係,攜手兩岸同胞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捍衛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澳門應緊緊把握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開放的歷史機遇,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推進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探索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作用的機制,以澳門所長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貢獻澳門力量。
(三)發揚孫中山包容博愛精神,建設和諧澳門。
四百多年來,澳門以中華文化為根,以多元文明為脈,將包容精神寫入城市基因。今時今日,澳門應發揚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與“博愛濟世”的精神,促進和諧澳門建設,建設多元共存的和諧社會。
在澳門,中西元素交匯並存。媽閣廟的香火與聖老楞佐教堂的鐘聲交匯在澳門上空。大三巴牌坊上,交織着聖母像與漢字碑文。在澳門的劇院與街頭,粵劇水袖與法多民謠交相輝映。在新的歷史時期,澳門要發揚孫中山倡導的包容博愛精神,保持不同族群、宗教、文化、民俗、制度等彙聚共存。同時,鼓勵與促進不同族群居民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發展鄰里互助與社區共融,實現包容性發展,將澳門建設成為包容、和諧、穩定的博愛之城。以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彰顯澳門“以和為美”的城市特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澳門方案”。
(四)發揚孫中山持續奮發、敢於實踐的精神,建設活力澳門。
回歸以來,經過二十五年的發展,澳門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進展,經濟蓬勃發展,城市日新月異,居民富裕充足,文化多姿多彩……社會也日益滋長出安逸的富足感與倦怠感。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澳門應發揚孫中山先生持續奮鬥的精神,將這種精神融入到城市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在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等方面持續創新,彙聚創新要素,推進創新發展,建設更具活力的澳門。
一是激發人才活力。思考如何進一步激發社會潛力,吸引與聚集國際人才。傳統產業的改造,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都離不開人才。人才是創新的動力,只有引入創新人才,才能激發創新動力。
二是激發技術活力。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澳門應該更加積極地引入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向智慧化、多元化轉型。同時,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設、公共服務數字化等方面創新實踐。
三是激發制度活力。澳門資源貧乏,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需要依靠制度推動。因此,在堅持“一國兩制”原則基礎上,需要吸收中外不同制度優勢,強化制度建設的創新,以新制度激發社會活力。同時,在橫琴深合區,實現兩種制度與規則的銜接與對接,創造一種嶄新的制度形式,展示“一國兩制”實踐新活力。
四是激發文化活力。澳門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區,以中西文化並存著稱於世。其文化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未來,澳門應思考如何進一步激發文化活力,創新文化傳播與發展模式,結合澳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創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使古老的澳門文化在創新中煥發新的活力。
最後,在未來澳門建設中發揚好孫中山精神,需要在實踐中,加強對孫中山在澳歷史遺跡(如鏡湖醫院、中西藥局舊址、盧九花園春草堂等)的保護和利用,將孫中山遺跡打造成文化地標。同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融入孫中山元素,如在公園、街道設置相關雕塑、紀念牌等,結合“孫中山澳門革命史跡遊”等旅遊項目,讓居民和遊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孫中山精神。
此外,還需要加強孫中山事蹟與精神的宣傳與教育,通過課堂講授、實地參觀孫中山在澳遺跡、舉辦主題講座、徵文比賽等方式,生動展示孫中山與澳門的淵源,以及他的革命歷程和精神內涵,廣泛傳播孫中山精神,擴大孫中山精神的影響力,使青年學生與普通居民深入了解與感悟孫中山精神內涵,增強孫中山精神在澳門社會中的影響力。
(註:此文在鏡湖慈善會舉辦的“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專題講座”上演講)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婁勝華
澳門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生李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