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前因莫“妒”人
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一句雋語,它便是——
“各有前因莫羨人。”
好一句古人從長久積累的生活實踐中沉澱起來的警句。
它飽含人生哲理,可以是雅俗共賞的一句醒世微言;也可以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一分為二觀點與角度來解讀。
比方說:文首這句自古已流傳的雋語,我卻曾發異想,心念把它改一個字而成為“各有前因莫‘妒’人”,證諸古今之世,改此語都相當有值得令人反思的地方。
“羨”人,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可以說,它有時能激發人的進取心。正所謂“臨淵羨魚,則不如退而結網”。人家成功了,自有成功的“前因”,包括:主觀努力、掌握機遇,多行善而得善果等。
但是,如果是變“羨”為“妒”,一字之差,可大可小。小則爭名奪利,大則窮兵黷武,令生靈塗炭,都可以由於這種因妒生恨的心魔造成。
歷史上,不少悲劇都由於這種妒忌心引起,再看中外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這樣的命題。例如:平民百姓最熟悉的皇室內的東宮、西宮因妒而爭寵(如狸貓換太子故事),周瑜之“妒”孔明;龐涓之“妒”孫臏……而在莎士比亞的著作中,因妒生恨成仇的情節也不少,如《奧賽羅》一劇中的副官伊古,因妒其上司,而施毒計陷害上司夫婦;《李爾王》中惡姐姐爭寵,而虐待妹妹;《麥克白》中的奸臣謀朝篡位……
放眼現世,有超級大國也會對新興國家的崛起而因妒成怨,用盡陰謀詭計來挑起事端,實可鄙也。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