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奇才
談起即將來澳的鋼琴家伊沃 · 波哥雷利奇(Ivo Pogorelich),有件事總被拿來一再傳誦。一九八○年,二十二歲的他先拿下第十四屆蒙特利爾國際鋼琴比賽冠軍,乘勝追擊參加十月份的第十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卻在第三回合比賽時意外落選未能進入最後一輪決賽,隨即引起大部分評審委員的不滿。其中包括著名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她甚至以退出評審團作為抗議,以表達對這位“絕世奇才”的愛惜。
波哥雷利奇雖然未能晉身決賽,但因為這樣一鬧,那一屆最後冠軍是誰恐怕已經沒多少人記得,更多人反而對波哥雷利奇產生強烈興趣。老牌古典音樂廠牌DG迅速跟他簽約,首張專輯就是蕭邦的獨奏錄音,這個舉動等於用錄音間接表達這次比賽的不公。雖然多年來他常被部分樂評批評其詮釋過度古怪,但他堅持自己一向是先嚴謹地研讀樂譜、經過思考沉澱後才決定彈奏的方向,在他的演奏中,力量與詩意相遇,相互碰撞,最終成型,絕非自滿亦絕非平庸。
一九九六年演奏生涯如日中天的他,因為妻子離世及自己手部的傷痛,幾乎絕跡舞台二十餘年,直到二○一九年才再度錄音。這張由他親自選擇的貝多芬及拉赫曼尼諾夫曲目,推出後也廣獲好評,並且在歐洲的古典音樂銷售排行榜上位居高位。波哥雷利奇說過:“為何我認為李小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因為他為世人帶回對於學習的尊敬。他的電影主題,都是主角如何透過自我犧牲來求學習,經過學習增強自己,然後奮戰,在不斷的自我提升中接近完美。”邁入六十歲後的他,依然不懈地追求進步與完美,人生經歷給予他的成熟內斂,也反映在他音樂詮釋的全新境界。
子 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