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
不少人網上試玩MBTI,自稱為I人或E人。
I人普遍被認為易害羞、愛獨處、不善交際,甚至自稱有“社恐”;E人則被認為好動、喜歡說話及與人互動,甚至自稱“社牛”。惟馮逸健強調,MBTI只是一種工具,並非全面的性格分析,用家要明白MBTI只提供一個參考框架,不應過度依賴或將MBTI絕對化,又或者將I人、E人二分。
他解釋,MBTI下的I及E是一個光譜,當一個人被MBTI指是I或E,並非指他在任何方面都是絕對的內向或外向,或某種性格形態就會有某一些固定性格及行為。
【摘自:〈I人不等於社恐 MBTI勿過分解讀〉,王木音,明報新聞網,二○二四年十月七日】
近年,MBTI大熱,不少人會將結果掛在嘴邊,甚至連交友網站、招聘廣告等,都將之列為條件。我卻認為,MBTI或許真能作為打開話匣子、快速認識他人的媒介,只是,與其盡信MBTI,不如相信自己。
假如一個人進行了MBTI測試,得知自己被歸類為“內向”的屬性,繼而以性格使然為借口,合理化自己的內向行為。那麼,這個內向屬性究竟是準確,抑或只是一種自我實現?又,內向的人總會有想要主動結識別人的時候,看重規劃的人偶而也會想從心所欲。所以,MBTI只能反映測試時期的情況,根本不可能視作永恆不變的規條——先不論這測試能否將人的性格特質準確捕捉,單純以一個二分法來將人區別起來,本身就已經相當不合理;而更不合理的,是將這結果奉若圭臬,寸步不離其規範。
人之所以有趣,在於我們能不斷突破框架和限制,永遠都難以捉摸。古往今來,眾多希望嘗試將人歸類的工具和測試,最後都難以如願。MBTI,當然也不例外。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