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原始野蠻與崇高信仰
法國大學生的課業壓力
誅奸衛國怪力亂神 割肉救母孝感動天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0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法國大學生的課業壓力

何志峰


電影講述了法國醫學生的壓力


Antoine堅持自己的理想,想要考進二百名內。

    法國大學生的課業壓力

    ——觀電影《Première année》

    在澳門“返學”的意義是指去學校考試,然後上大學,再找一份工作。一直對於外國教育的認知都是多元和開放,甚至輕鬆愉快的,似乎玩玩就能畢業,然後成為建築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這部電影展示了法國的醫學生所面臨的壓力。編劇兼導演Thomas Lilti本身就是一名醫生,他拍攝的《Première année》是以醫學生涯的起點為題材:醫學院入學考試。

    在電影中,其考試制度是這樣的:三千名學生一起讀大一,以期末考試成績的排名填寫科系志願,而醫學院每年只有二百多個名額。電影裡,沒進醫學院的學生只能選擇藥學、物理治療等其他科系,而成績最差的學生則可能會成為生物老師。

    其中一名學生Antoine已經是第三次讀大一,他一直未能進入前二百名。而初來報到的Benjamin,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其父已經為他讀醫準備好一切。可以想像,作為醫生的兒子,Benjamin能輕鬆獲得許多專業知識,而其他學生則需自己摸索。不同的家庭背景,說到底“不公平”也真的無法避免。

    Antoine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屬於那種“死讀書”的學生,無論是吃飯、坐車,都抱着教科書不斷啃讀。Benjamin則被認為是有天賦的,也或許是家庭培養,他輕輕鬆鬆就能考進前一百五十名,而Antoine考了三年,最好成績也只是二百一十八名。

    這些十八、十九歲的法國學生面臨的壓力,讓我聯想到澳門的學生在高二、高三時選擇大學時面對的情況。我有些好奇,法國高中生是如何準備大學考試的?他們如何在青少年成長和課業壓力之間取得平衡?青春期的情緒不容忽視,而考試和升學影響着未來,尤其是在選擇醫學或工程等專業科目時,更是至關重要。

    目標與能力(還有天賦)之間的差距,不是僅靠努力就能彌補的。Antoine這位重考生最終無法承受題海戰術的壓力,情緒崩潰。電影中他情緒爆發的場景演得很真實,這種強求而又求不得的內心折磨,最終將他消磨殆盡。

    儘管如此,電影仍以一個夢幻的結局收尾:Benjamin缺席志願選擇,讓Antoine以最後一名進入醫學院。但我並不認為這是真實情況,這種激烈的競爭,應該不會出現禮讓名額的情況。然而,這是能給Antoine這樣“死讀書”的學生唯一好結局的方法,否則他可能會再次崩潰。

    如果是我自己看電影,可能會選擇一些藝術性更高的作品,而不會選這一部。但是作為家長,尤其是家中有即將升學的孩子,我推薦你和孩子一起觀看。升學、前途、期望的壓力,看來,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何志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