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野蠻與崇高信仰
——觀《沙丘瀚戰:第二章》
由維爾諾夫執導的《沙丘瀚戰:第二章》,在暌違了近三年後上映。這部片時長三小時,延續了第一部的宏大場面與震撼視覺效果,正式完整了《沙丘》系列電影的世界觀。此片探討了人性、道德、戰爭等話題,具有史詩感和哲學思辨的深度,同時還原了相當多原著的細節,可見維爾諾夫的用心。
保羅的成神之路
電影前半部分基本圍繞的,都是主角保羅在弗雷曼人部落裡成神的過程。起初他和母親都只是沙漠的外來人,原住民看着他們的眼神是警惕又好奇的。是領袖斯蒂加堅持為他們母子作擔保,部落才勉強接納了這兩個外人。
保羅成神之路,電影呈現的每個步驟都很有意思,且具有隱喻性。首先母親積西嘉被選為繼任聖母,被逼喝下藍色的“生命之水”。在原住民的預言裡,喝下藍液不死的就是聖母,她的兒子就是“救世主”。當積西嘉喝完毒液後,果然不死,且看見了過去和未來。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聖母,原住民第一次體認到保羅就是他們傳說的救世主“Lisan al-Gaib”,而“神跡”顯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很激動地擁戴救世主的到來。
只有保羅和采寧是清醒的,保羅很清楚他們的預言,是姐妹會散佈的洗腦謠言。采寧覺得生命之水只是沙蟲的尿,站出來大聲與領袖爭辯預言的合理性,這衝突便是科學知識與迷信之間的碰撞,也破除了所謂神話、預言的神秘。
第二步是保羅漸漸融入部落生活,與他們同住同吃,學習他們的簡單用語。帶領部落在敵人的戰爭中獲得勝利,保羅已經被冠名為“穆赫帝”。之所以能打贏,是因他的亞崔迪家族本就和哈肯能家族對抗了幾十年,是家族的傳統教導了他專業的戰鬥技巧和知識。但對部落來說,他是先知,所以能預測敵人的動向。
保羅領導他們,離開北方與南方的部落匯合。電影的後半段裡,保羅在部落會議中的發言,相當有震懾力。和電影開頭相比,青澀少年的不安神情徹底消失,替代的是傲慢神情,他用流利的原住民語言說:“我指引着方向。這個區域裡,沒有人可以反抗我!”語氣之決絕和爆發力,所有人都被他狂傲的話語嚇到了,保羅依靠“生命之水”帶給他的能力,準確說中了在場幾個原住民的過去經歷,這個表演徹底征服了南北部落的原住民,大喊:“穆赫帝”。
從鋪墊預言,到接二連三的“神跡”顯現,必須承認擁有預言能力和戰鬥力的保羅,確實有成神的潛質。也會見到,一個處於沙漠中的原始部落,只有對救世主的盼望,人民才能忍受眼前種種苦難。信仰在貧瘠的土壤、極其野蠻的部落,反而開出富饒的花果,人民毫無保留地相信了保羅和聖母帶來的奇跡,儘管這個救世主有可能將部落帶至更悲慘的毀滅之路。電影還原了造神過程,在采寧的一次次咆哮和抨擊下,揭露了神話背後虛假的一面。但弗雷曼人的迷信是讓人同情的,苦難造就了他們的信仰。
成神背後的女性群像
電影裡明顯的是男性角色保羅在外打勝仗,用暴力贏得原住民的佩服;女性角色積西嘉以聖母的身份,在部落內部發號施令,傳播保羅是降臨的救世主的消息。母子二人的分工明確,聖母在內部的種種言論操控,是將保羅的行為,進一步以言語方式加深原住民對救世主的印象和服從,她的作用不比保羅低,是使他能成神的第一推手。在關鍵時刻,也是聖母讓保羅喝了“生命之水”,才讓他看到未來方向,願意繼續統領部落,取得最後勝利。
電影中,女性被安排在後方,看似與戰爭隔絕,事實上她們是決定戰爭導向的關鍵。例如姐妹會的存在,左右了男爵侄子和保羅這兩位關鍵繼承人的誕生。電影中看似守舊的男女分工,其內涵卻是極有新意和先進的。就像公主伊如蘭說出:“死去的先知作用更大”,她在電影中是清醒如智者般的存在。
采寧這個角色,經過導演的改動後,也變得十分鮮明。從頭到尾,她都不是主角保羅的一個附屬品,她是有獨立思想的戰士,在保羅迷茫時提攜他,在保羅被擁戴成神時,又勇敢站出來破除迷信。她敢愛敢恨,始終用清醒的目光檢視保羅的荒唐行徑。她是電影中的一把道德和原則的尺,衡量保羅和部落的行為。
後期保羅被宿命裹挾,遠離自己初衷越來越遠。在取得勝利後,提出和皇帝的女兒進行政治聯姻,拋棄了一直陪伴他的舊情人采寧。電影沒有充分表達出保羅內心情感糾結,只是輕率帶過,因此功成名就後保羅對感情的拋棄,多少顯得現實和無情,遭觀眾的唾棄。而女主角采寧重情重義,被傷透了心之後果斷轉頭離開,騎着沙蟲回去,顯得她的角色豐滿和具有重量。
值得一等的優秀之作
《沙丘》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距離第一部將近三年時間,但電影中種種震撼的沙丘場景,廢土風格和中世紀服裝,以及穿插的黑白極簡科技風格,在色彩和音效上,做得很完美。中間的許多巧思,如皇帝的居所是取景於設計師為布里昂夫婦設計的墓地,這種冰冷又具有現代性的皇宮,不但豐富了皇帝的人物形象,也有補充的作用。前半段采寧和保羅的感情戲略微拖沓,後面的關鍵劇情,例如重要人物哈克南男爵被殺,以及保羅對采寧的拋棄和政治聯姻,又缺乏了必要的情感過渡和劇情交代,讓人時常對突然的轉折感到困惑。但整體來說,維爾諾夫發揮他的獨有風格,第二部的電影詮釋得很好,讓人期待第三部的到來。
高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