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賢:人民科學家
超導電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為生產生活帶來顛覆性變革。在人類開展超導研究的百餘年中,出現過兩次高溫超導重大突破。這兩次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忠賢都作出了傑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際,趙忠賢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一九六四年,趙忠賢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他曾被派往劍橋大學進修,接觸了世界超導研究的最前沿。一九七五年回國後,趙忠賢確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此後,他在高溫超導領域耕耘至今。當時,國際學術界普遍認可“麥克米蘭極限”,即超導臨界溫度最高不大可能超過四十K(約零下二百三十三攝氏度)。但趙忠賢經過調研、交流和縝密思考,贊同國際上關於“這一理論可以突破”的觀點。
在十年積累的基礎上,一九八六年底,在瑞士科學家發表論文指出可能存在三十五K(約零下二百三十八攝氏度)的超導體後,趙忠賢團隊和國際上少數幾個小組幾乎同時在鑭——鋇——銅——氧體系中獲得了四十K以上的高溫超導體。傳統理論的崩塌,讓“北京的趙”在國際超導研究領域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