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6版:特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綠色發展提速山河巨變
新目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低碳生活成內地新時尚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9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綠色發展提速山河巨變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青海湖北岸的仙女灣濕地生機盎然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從“石頭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型,整潔的村莊與青山、田野相映。

    綠色發展提速山河巨變

    二○一三年一月,北京市日生產口罩數量達到十一萬五千隻,彼時的中國籠罩在持續霧霾的陰影之中。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短時間內集中呈現。“飛速”成長的同時,這個發展中大國也面臨着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環境治理難題。

    如今,站在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的時間節點,回望十餘年來,伴隨綠色發展的不斷提速,綠色版圖持續擴展,中國在親身實踐中見證了山河巨變。

    “火焰山”變“花果山”

    福建長汀曾是中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被當地人稱為內陸的“火焰山”。地表溫度高達七十五攝氏度,幾乎寸草不生,加上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山光、水濁、田瘦、人窮”。如今經二十多年治理,長汀縣山河披綠、生機盎然,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九點五五,“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

    自二○一二年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提到國家戰略層面,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後,中國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深入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生態環境品質穩定改善。

    二○二三年,中國三百三十九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三十微克/立方米。全國PM2.5平均濃度“十三五”以來累計下降百分之廿八點六;全國地表水優良(一至三類)水質斷面比例為百分之八十九點四,“十三五”以來實現“八連升”,累計上升廿一點六個百分點;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浙江安吉余村曾是有名的工業村。因發展“石頭經濟”,余村的山變成“禿頭光”,水成了“醬油湯”。二○○五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是在此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二○一四年,中國通過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這部法律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二○一八年,“生態文明”寫入中國憲法。新時代以來,中國制定或修改三十多部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出台,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

    “生態資源是你們最寶貴的資源,搞經濟、抓發展,不能見甚麼好都要,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迷戀過去的那種發展模式。”正如習近平當年對余村村民所說,這些年來,余村生態環境大幅改善,農家樂生意紅火,鄉村旅遊風生水起,竹林碳匯讓村裡實現了“靠着空氣能賣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