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岳岳 睇字幕
——劇場中的另一種溝通(上)
粵語中的“頭岳岳”指“頭抬得很高,不斷探望”,聽起來有探索精神,而根據《集韻》和《廣韻》中“岳”又表達“嶽”,即是山,所以“頭岳岳”可理解為抬頭望向聳立的山之動作;“岳岳”表達“聳立”,都是精氣神足的狀態。不過,廣東話常有種蠱惑的幽默感,說一個人頭岳岳,卻是暗諷笨拙張望之感。
提起“頭岳岳”,其實事出有因。前文提到多年前在內地演出,面對廣東話語言障礙的問題。近年請教了一位最早期把香港作品帶到內地巡演的前輩,他卻說不用擔心,初期他用能說普通話的香港演員,說得生硬,聽得礙耳,始終不是母語,演員觀眾皆辛苦。幸好適逢內地開放,外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觀眾有機會看大量的外國電影,開始習慣看字幕,因此後來他改用廣東話巡演全國。他拍心口說:“有字幕,冇甩拖!”……前輩天生有喜感,說話半真半假,會否只是他好心鼓勵我,是耶非耶?不過這說法入了腦,至少幫我打了半支雞針。但是否有這麼理想呢?立刻令我想起睇字幕最“頭岳岳”的一次受難經驗。
我受難,皆因聖女貞德受難——《聖女貞德受難記》(LaPassiondeJeanned'Arc),是一部一九二八年的法國無聲電影,故事改編自聖女貞德的真實事跡,敘述了她作為英格蘭俘虜所經歷的審判和處決。本片是影史的一座里程碑,它的製作、導演和演員的表演都是電影史上最佳之作。但不要以為這是農村女孩貞德領兵打英軍,有千軍萬馬的大場面,電影只集中在法庭審判中,絕大部分都是面部大特寫的鏡頭,在大型銀幕上放映,很有壓迫感,演員的表情和眼神,絲絲入扣,看得鉅細無遺。無聲電影不是真的“無聲”,發展到後期,常有音樂伴奏,而近代常有現場樂團來演奏音樂,配合經典無聲電影演出。
時為二〇〇〇年,世界著名的聲樂組合無名氏四人組,與多位香港歌唱家及香港歌劇社,在洛杉磯莫扎特樂團音樂總監露仙達.賈華指揮的香港管弦樂團即場伴奏下,於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由當代作曲家李察 · 晏康創作,結合音樂與經典無聲電影《聖女貞德受難記》的神劇《光影歌聲》。我是聖女貞德迷,心想這肯定是一次無法拒絕的精彩體驗。票價不便宜,加上船票、飲食,動輒過千元,我買了最近銀幕的第一行中間位置,以看電影來說,這是最便宜的位置。宏大的管弦樂推開帷幕,聖女貞德巨大的恐懼面容壓頂而來,現場的歌唱家們唱起法文歌詞,無聲電影中間的間幕也是法文,說甚麼?怎麼辦?勿慌,有字幕!舞台左右兩側投射了歌詞的中英法三語字幕,舞台頂上投射了電影中間幕的中文翻譯,舞台底則投影了英文。即是說,整部電影的四周、外圍都是字幕,我坐在近乎和字幕投影幕平行的第一行,扯盡全頸的彈性“頭岳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望。更甚者,有時歌詞和間幕的字幕會同時出現,先看哪裡?上左或是右下?我開始暈眩,加上神曲的圍繞,切身感受到聖女貞德的死亡恐懼,以現代演出術語來說,是真正沉浸式的劇場體驗!演出長達兩小時,一氣呵成,果然是個震撼的演出,是心靈,也是身體。回澳後,扭傷了頸,看了兩次跌打。
以上是較為極端的例子,但這正好說明“字幕”的一大問題:距離和位置。
尼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