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露兒童劇罕見品味
——觀《怪之物語》
通常看兒童劇,我都不會存厚望。因為兒童劇的目標受眾是兒童,所以故事是說給小孩子聽,而非成人觀眾會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很多時候,舞台上的成人演員都在裝嫩,扮演小孩子。他們的技倆多是吊高嗓子,咬字不清,咦咦吔吔地唸台詞。動作亦是誇張愚笨,像卡通片人物。舞台的佈景、演員的服裝和化妝的色彩都是大紅大綠,旨在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因此,早已沒有童真的成人觀眾容易覺得這類演出幼稚或無聊。
最近我在香港屯門大會堂看了《怪之物語》,卻對這齣兒童劇很有好感。
《怪之物語》是香港普劇場的製作,是一齣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兒童劇。劇情是關於大分市的松崗小學內,一名因思想行為異於其他同學而常被取笑為怪物的牛丸由美子的故事。由美子的父兄都在戰爭中犧牲,多年來她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所以她反對戰爭,渴望和平。可是,她的同學都因為日本在戰事中佔上風而支持戰爭。由美子家貧,買不起一件白襯衣拍攝畢業照片,令她很煩惱。她常遭同學們白眼,尤其是川恵子更常常欺凌她。在班上,由美子只有一名韓國同學金速水與她友好。後來,由美子與金速水救了一名同樣反對戰爭的日本逃兵,原來他是惠子的哥哥川將太。當由美子的母親用漁船把將太送走時,由美子才恍然大悟,原來母親一直都是拯救逃兵的義人。可惜母親這次行動失敗被捕,由美子再也沒有她的消息。畢業日,也是日本戰敗之時,恵子把將太的白襯衣送給了她,她終於與同學們一起拍攝畢業照片。大家在衣服上繪畫了他們覺得最重要的東西,但已不再是他們以前認為象徵權力、侵佔和勝利的戰鬥機或武器,而是由美子在劇初時所繪畫的物件——一隻象徵和平的白鴿。之後,由美子開始她尋找母親之旅。
我在劇院觀看《怪之物語》時,以為它是一齣改編自日本某兒童文學的舞台劇,因為普劇場向來都是以製作兒童劇為其之特色,更常上演改編自日本文學的兒童劇。不過,當我後來翻閱場刊時,才發現原來《怪之物語》是一齣香港原創劇。編劇黎曜銘在《編劇的話》中這樣寫着:“有時我會想像,戰爭完結後,有一個倖存者站在瓦礫上。他看着滿目瘡痍的城市,聽着夜夜不斷的哭聲,心裡應該會牽起一個念頭:我們以後應該不會再有戰爭吧!”可見這名香港編劇是有意識地寫一齣反戰的兒童劇。
黎曜銘的劇本很成功。在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劇本中,他能夠把想要表達的訊息都清晰地呈現出來。我在舞台上看到戰爭的殘酷和禍害、被軍國主義塗毒的心靈、同學之間的誤會和諒解、兄弟姊妹的愛、在家與國之間的取捨、為救人而犧牲自己的精神、對和平的冀盼和珍視、對個人信念的堅持……以一個短短的兒童劇來說,它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我本來有此疑問:這是一個給小孩子看的兒童劇,內容卻是以反戰為主,還包含着很多不同的議題,小觀眾們真的會看得明白,知道這個故事到底是想向他們表達或教導他們甚麽東西嗎?後來回心一想,大是大非之事應該從小時候開始潛而默化地在他們的心中植根,才能通過戲劇教育下一代。即使今天他們不會完全明白劇中所有的教導和思想,他們總會從中學習到一些“對的事情”,如愛護同學、互諒互讓、捨己為人的美德、追求和平的世界等。雖然編劇在劇中塑造了一個滿目瘡痍的地方,可是愛、信念與和平令孩子們在正面的價值觀中成長和接受磨練,未來的世界仍然是美好的。
導演陳永泉的表現也是出色的,他清楚簡潔地將一個發生在戰爭中和戰後數年的日本以動人故事呈現出來。由於《怪之物語》畢竟是兒童劇,導演在舞台上述說一個適合任何年齡觀眾的故事時,也不忘加插一些吸引小觀眾的手法,如演員與他們互動,在舞台上有趣味的佈景裝置和道具等。其中從天花上吊下一朵朵雲,在演員“駕駛飛機”時包圍着他們,很有飛行的效果,亦能營造飛往美好世界的氣氛。
一般兒童劇為了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都會用上七彩繽紛的色調,令舞台上五光十色。我尤其欣賞導演和設計師所用的顏色,雅淡柔和,平實有致,流露出兒童劇罕見的品味和美感。
整體來說,《怪之物語》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雖然首演的入座率不高,我仍希望它能重演,讓更多成人和小孩觀眾欣賞到一齣高水準的兒童劇。
谷 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