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納利的藝術遺產
澳門人常說,懷念以前的澳門。其實我也是。如果能選擇回到澳門的某個時代生活,我希望能夠穿越到大約一八五二年的時候,做媽閣廟附近的一位疍家漁女,幫來來往往停靠的船隻指引方位,順便用幾句蹩腳英文,好客一下乘船來澳的外國友人們。更重要的是,好好地感受這個時期寧靜祥和的澳門。或許,穿越後的我會成為錢納利畫筆下的一位不知姓名的疍家漁女,當遠道而來的畫家們來此寫生的時候,我將被定格在某個生活時刻,幾百年之後出現在展覽館內,給後人知道以前的百姓風貌。
談及澳門藝術發展史,錢納利這位來自英國的畫家必定是備受熟知的人物。一八二五年,錢納利來到澳門,在此生活二十七年之久,期間他去過廣州和香港,最後長眠於澳門。要論誰是最早探索大灣區的“古早”畫家,錢納利無疑是名列前茅。早前,《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由澳門藝術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聯合主辦,從不同角度去呈現十八、十九世紀澳門著名藝術家的精湛畫作,錢納利、西方僑民、土生葡人及一批中國畫家啉呱及相關畫室等的作品,還加入趣味性的科普策展方式,為澳門的觀眾帶來一場規模空前的歷史繪畫及外銷畫展。
錢納利以素描和水彩繪畫,記錄十九世紀澳門眾多的人文風景,作品數以千計。他的繪畫風格和澳門的城市氛圍相當和諧,可以說是一種“偶然的”緣份,澳門的氣候跟水彩畫所表現的透視質感非常相配。尤其是澳門的雲朵,形狀都是模糊飄散沒有邊界,有些薄透得像一團棉花,有些厚重得像是蓋了一張棉被子,還有猛烈陽光照耀下白到反光的白雲、鄰近雨天前的一大片深淺灰色烏雲……因爲海邊城市的原因,澳門的天空湛藍無邊,整個感覺就像活在一幅巨大的油畫之中。陽光、雲層、海浪等等大自然元素,給澳門帶來一種虛無縹緲、浪漫的慢生活感,水彩、油畫之感,更能展現出澳門海邊城市的風情面貌。
作為一位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受過訓練的英國畫家,錢納利擁有完整的英國學院派背景,他的作品以寫實的肖像畫和風景畫為主,筆觸奔放、色彩鮮豔。他到東方的第一站是印度,因應東方的自然風景、建築調整他的繪畫技法,特別是在色彩應用上進行了調整。後來到澳門,他畫下了大火前後的大三巴(聖保祿教堂)、原是港口碼頭興旺的媽閣廟前地、玫瑰聖母堂、南灣湖及一帶住宅、聖奧斯定堂,人來人往熱鬧的市集攤檔等等。因為他,澳門眾多的世界遺產建築才有了畫面上的歷史記載。每一個欣賞過錢納利畫筆下的澳門的人,都會對此嚮往不已。正是由於他對澳門城市的靈魂捕捉,他的發現和記錄,澳門水彩畫的發展變得更加豐富,更是出現了一些繼承錢納利的風格並具有自身特色的優秀藝術家後人,例如畢士達、博爾傑等。
錢納利留下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寫照,若問哪一幅畫作在他的作品中最值得細看,於筆者而言,無疑是那幅被稱作是東方市井的蒙娜麗莎《艇家孃》。即便草帽投下的陰影營造出明暗對比,也沒有掩蓋勞動人民臉頰上細膩的緋紅。在錢納利熟練的華麗學院派畫技的融合下,這位漁婦化身為一位擁有着貴族般氣質的華南婦女,她既迷人又充滿自信,整個姿態交織着鬆弛和嬌羞之情。無論從主題性還是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幅畫作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人文主題外銷畫之一。當然,除了錢納利之外,還有一些不知畫家名但非常有收藏價值,而且很少展出(因之前的修復難度已經很高)的澳門南灣、澳門全景主題畫作,也是可以借此機會近距離的接觸欣賞。
如果沒有錢納利,澳門就不會有這麽豐富的藝術遺產,也不會有學者們可以參考他的畫作考究十九世紀的澳門。如果沒有他開始以水彩和素描記錄澳門,也許大眾對澳門浪漫生活的印象,會被淡化不少。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錢納利對澳門藝術發展如此重要,他在澳門居住長達近三十年,他的許多創作已經成爲澳門的藝術遺產,卻未見到有“錢納利故居”或者紀念館等設立。這或許是由於歷史種種問題所致。可惜這位辛勤勞動的畫家日以繼夜地創作,他的速寫本、油畫作品等在他去世後被拍賣,散佈海內外不同的地方,回流收藏保存好的連十分之一也沒有。未來,我們是否還會有機會看到錢納利的更多展出?
秋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