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復甦不均 旅業也不見好
【本報消息】近日市場既有零售集團推“自願無薪休假計劃”,也有家私老店結業;但也有連鎖手信店反其道而行,向員工加薪千元。對此現象,有學者認為正反映經濟復甦不均,旅客消費模式大變,即使與旅遊業有關的行業,部分也不見好,民生區經濟顯然更差。相信旅客消費保守審慎、居民“勒緊褲頭過日子”尚有一段時間。
有學者表示,疫後至今逾一年半,一直有說經濟復甦不全面,旅遊區與民生區經濟兩極化,事實上旅遊行業自身也有復甦不均現象,有的推“自願無薪休假計劃”,有的即使宣佈加薪,也反映旅客消費力下降,如客戶購買單價降三成。
此外,從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首季零售業銷售額按年減一成二,主要是去年同期處於疫後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形成高比較基數。但十一項主要零售中,只有超市類持平、中式食品手信上升,其餘均有不同跌幅,正好印證旅客消費模式大變。主要受當前人民幣匯率下跌、港澳元匯率優勢較疫前弱影響,但也受疫後外圍競爭加劇、網購發展迅速、內地品牌冒起等因素影響。
消費審慎仍持續
旅遊行業也不見好,民生區店舖空置增加,可見“唔係話開咗關,旅客多咗,問題就可完全消失”。
至於港媒引述知情人士指出,中央擬提高訪港內地旅客的免稅額,學者認為倘港澳同步成事,必然是好事,對消費市場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時間一長,旅客消費意慾仍會受全球經濟環境前景未明所影響。加上提高免稅額,不等於旅客會立刻來澳消費。尤其旅客一向把港澳“連成一線”,及至海南一年免稅額是十萬元,外圍競爭並不弱。
再看就業市場,從官方數據顯示,失業率回復一九年水平,居民收入中位數更微升五百元,但從各方市場反映、居民所見所感,本澳經濟不見好,相信仍有一段復甦期。“資產縮水、高息效應,可買可不買的東西,就不如不買,把錢放銀行食息”,總的來說,無論旅客還是居民,消費保守審慎、“勒緊褲頭過日子”還有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