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經濟動能 提升出生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發佈研究指出,全球發達經濟體出生率自一九六○年以來急跌逾半,並創紀錄新低,促請各國家及地區準備迎接“低生育率未來”。
生育率持續下降、少子化問題嚴重,長遠將影響社會整體發展。為鼓勵生育,各地紛推出突破性政策,扭轉低生育率趨勢。香港去年宣佈推出兩萬元生育獎勵金,提高免稅額度和優先輪候房屋等優惠政策亦陸續有來。近日韓國政府宣佈國家進入“人口緊急狀態”,將推出完善育兒休假制度、提高男性育兒假使用率、增發育兒補貼等應對方案。
在澳門,出生率問題同樣受關注。過去政府透過發放一次性生育津貼、增加產假和男士侍產假等政策鼓勵生育。但金錢津助作用有限。疫情三年,令不少家庭生計陷入困境,即使疫後經濟環境稍有好轉,但復甦之路依然漫長,物價高企、居民收入減少等實際問題未見減緩,生活壓力增大,對生育的憂慮有增無減。
育兒成本急升,也是導致出生率低的主因。雖然各地政府針對不同的育兒階段,提供相應的資助,包括免費教育,盡量全方位照顧。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如置業成家,包括長遠為下一代儲錢供樓,小如報讀各類興趣班補習班等,對於不少望子成龍的基層家庭,是沉重的負擔。
不少新婚夫婦嚮往“二人世界”,婚後不願生育的態度未見軟化。由此可見,發放生育獎勵金,極其量只是刺激生育的短期措施,有限的金錢津助,效用遠比想像中小,對比漫長的育兒階段的各種開銷,這些鼓勵措施僅是杯水車薪,不足成為刺激生育的理由。
本澳今年出生率料再創新低,是否已觸底,亟須高度關注。疫後社會要經歷的心理修復期仍然很長,續推鼓勵政策刺激生育率已是必然;適當做好資源分配、育兒津助及家庭友善措施加碼,更成為標配。
長遠而言,重振本澳經濟動能,成為出生率反彈的關鍵。唯有經濟持續向好,居民安居樂業,才有條件、有空間孕育下一代。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