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看故事
一個佛家故事:某日,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天正下着大雨。他們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穿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不方便跨過那條泥路。和尚問准了姑娘之後,就把她抱過了泥路,放下繼續趕路。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問和尚:“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剛才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世說新語》的一個故事:魏武帝曹操在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很口渴。於是他就傳令:“前面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到,口中即湧出了唾液,藉着這虛擬的梅林所帶來希望,大軍終於抵住口渴,找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各位讀者,無論你過去是否看過這兩則故事,剛讀完後你想到什麼呢?
和尚的故事——你可能想到:和尚太輕率沒有守戒律;道友不認同和尚的幫忙,自己卻又不肯挺身而出;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等其他路過的人幫忙就好,免得惹麻煩上身;這個漂亮姑娘根本就是魔鬼,怎麼可能下雨天出門卻沒有選穿合適的衣着;和尚心裡沒有雜念……
望梅止渴的故事——你可能想到曹操老奸巨猾,這樣騙士兵,當官的人就是這樣戲弄下屬;這些士兵真慘,明知前面沒有梅林,但不敢違抗軍令,還要假裝奉承;曹操真聰明,運用了心理學的理論,成功啟動士兵的不放棄的動機……
同一個故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及見解,其實我們的觀點,正正是自己的人生哲學。故事中讓我們義憤填膺的角色或情節,可能是過去我們還沒有哀悼的失落。舉例,如果這次你看望梅止渴的故事,讓你想到的是官僚制度以及阿諛奉承,是否反映着工作中讓你覺得不能真誠或如實表達自己?然後你要思考自己是否願意在這樣的環境工作?如果必須繼續,又應該怎麼應對?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通過故事加深對自己的理解,我們有幾個做法——1. 想像:運用你的幻想力,假想自己身在故事中,仔細觀察當中的情境,甚至對故事人物提出疑問。有趣的是,當你把自己也放入故事中,將有不同的體會。善用想像力,故事人物也可能會親自回應你的疑惑;2. 覺察自己的情緒:若細心觀察,能發掘自己對故事中某些角色或情境有較強烈的情緒,無論是疑惑、憤怒、體諒等,任何情緒背後有你獨特的思考邏輯。反思這些邏輯是否成熟,當你想到這些邏輯時有沒有想起什麼事情;3. 與朋友討論: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思考邏輯是否合理,不妨跟朋友討論,將有助開拓思維。
每個人都有盲點,既定的習慣及思維模式讓我們有時很難突破限制。上述小故事因為非切身的事,我們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來看,反而容易幫助我們超越限制,有機會更深發掘自己過去沒有注意到的盲點。這也是為甚麼古今中外,都有這麼多宗教或哲學家會通過寓言故事幫助人。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