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大橋”說起
澳門通往氹仔的第四座大橋名稱終於定下來了:澳門大橋。
乍聽來,第四座大橋命名為澳門大橋沒有什麼不妥;但回心一想,定名為澳門大橋,好像有點混淆了本地人及外地人的認知。嘉樂庇大橋(俗稱澳氹大橋)、友誼大橋、西灣大橋,從廣義上看不都是“澳門大橋”嗎?如果把澳門大橋改作鏡海大橋、濠鏡大橋,甚至新澳門大橋(簡稱新澳氹橋/新澳大橋),聽起來不是同樣清晰悅耳嗎?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本地第一所民辦大學轉由官辦時,從“東亞大學”易名為“澳門大學”,校名沿用至今都未曾聽過有異議。無他,當時澳門的大學只此一所,以公帑營運,早已為外地人所認識,而且過了多年,本地才有其他大學出現。
也記得,當年澳門教區戲劇研究社解散,由研究社成員承接它時,易名為“澳門戲劇社”。對此,亦曾對社員提出我的見解:只怕外地戲劇界朋友會誤會它是“協會”或“總會”,一個代表着澳門戲劇界的演藝組織。幸好,反對聲音不多,我的顧慮雖有點杞人憂天,想來亦不無道理。
俗語說得好,“唔怕生壞命,只怕改壞名”。藝穗會舉辦了近十年的“全澳短劇匯演”,最近兩年已易名為“短劇匯演”。限於人力及資源,我們已把此項活動改為“邀請”,而再不是“來者不拒”了。個人認為,若再冠名為“澳門”或“全澳”是不恰當的。
同樣地,坊間凡以“學會”、“總會”、“協會”、“聯會”等命名的,都應該考慮到名稱的認受性。舉例來說,當年成立的澳門戲劇協會,會員是包括了本澳絕大多數戲劇組織的。可惜無疾而終,變得名存實亡,群龍無首……那是題外話了。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