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需求 重塑市場信心
澳門長達十四年的樓巿調控,昨隨“撤辣”走進歷史。港澳樓巿相繼全面 “撤辣”,鄰埠“撤辣”後為樓巿迎來小陽春,迅速推高交投量,可惜反彈勢頭短暫,後繼乏力。本澳“撤辣”消息一出,已有發展商蠢蠢欲動推新盤試水溫,以驚喜優惠價引客,吸引部分有意者諮詢了解,成交超出預期,開了個好頭。但能否“
丁財俱旺”,尚待觀察。
此前,有業界預料“撤辣”後或只會為部分有意換樓的居民提供誘因,輕微刺激交投量,但市場信心偏弱,難對整體房地產起立竿見影的效果。
疫情期間,居民財富縮水,投資失利加上物價攀升,投資取向相對審慎,何況投資“磚頭”涉及的資金和風險更大。故即使政府急撤“辣招”,巿場尚需時消化。更要考慮現況,尤其本澳租金回報率一般,無論外來或本地人的投資興趣均不大。
除了內部因素左右樓市發展,外部因素的不可抗力,更為樓市重上發展正軌增添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仍面臨着巨大下行壓力,多地政局不穩,油價、金價直逼高位,加上美聯儲局今年六月減息的憧憬或會延期甚至落空,取而代之的是加息機率由○反彈至百分之一點六。
利率前景未明,令不少有貸款壓力的居民和企業更加難捱,打算置業、換樓者,亦欠缺入市動力,“撤辣”效應或不似預期。任何政策落地,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外部客觀因素難扭轉,但改善內部因素,可提振市場信心。
如當前居民、旅客消費力疲弱,刺激消費復常成為首要任務。政府透過與社區商會團體合作舉辦各類消費活動,減少消費外流同時提振內需,有助商戶穩住經營,走更遠的路;博企活化片區的工作持續推進,對舊區改造、優化商圈生態均有幫助,更可藉着引入創新創業者,煥發區內活力,吸引居民及旅客入區消費。企業亦應清晰了解到市場的變化,需轉型“升呢”迎合所需,才能免被淘汰並縮短陣痛期。唯有企業好、打工仔好,才能逐步重塑市場信心。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