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定係唔做,人生真係難搞!
尼修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在莎士比亞的金句中,沒有比這兩句更深入人心。縱使你不一定看過《哈姆雷特》,但這句台詞給挪用甚至惡搞的常見度,你一定會碰到過。把它譯做中文並不容易,最早把莎翁劇本翻成中文的朱生豪先生版本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聽起來總好像有點距離;梁實秋先生意譯作“死後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問題”,如果不知故事,會莫名其妙。補充一下,他的意譯是深思熟慮的,他曾解釋“哈姆雷特蓄意自殺,於第一幕第二景之獨白中已有表示。但哈姆雷特相信死後或仍有生活,故有此顧慮不決之獨白。”這金句如何釋義,各有看法,但它能普及大眾,就算撇開劇情,也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人生每一刻都在選擇,“做定係唔做,人生真係難搞。”
《哈姆雷特》劇情並不複雜,丹麥國王突然身亡,他的鬼魂向兒子哈姆雷特顯靈,告知是叔父(國王的弟弟)謀害,搶奪王位,迎娶國王遺孀(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掙扎如何報仇,並一步步陷入悲劇命運中。提起《哈姆雷特》,是因為本星期五、六兩晚,“第四屆中國戲劇文化節”在澳門文化中心的開幕演出,正是這位丹麥王子的復仇之路,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呈獻。提到人藝,便會想起《茶館》、《天下第一樓》等典藏級作品。但今次是一部滿是青春張力的《哈姆雷特》,是人藝在不同的年代第三次排演這個作品。
一九九四年的版本,由林兆華導演,那個演員名單,星光熠熠嚇死人,全都是現在的影視大款 : 濮存昕演哈姆雷特、徐帆演王后、倪大紅演叔父、胡軍演掘墳人。九十年代是中國先鋒與傳統戲劇迸發火花的年代,新穎的手法和意念,令這個版本十分轟動,場場爆滿,在戲劇圈引起極大的討論。在內涵上,林兆華沒有強調傳統的復仇情節,而是把焦點定為“人人都是哈姆雷特”。主角的痛苦是因為他有思想,而有思想的人都可能有如哈姆雷特的命運,王子也是人,英雄也會懦弱,我們不是王子,卻都是哈姆雷特。它更開創新的戲劇美學,簡約的佈景,舊式理髮椅子是王座,演員的服裝都是生活配搭,道具是現代日常用品,甚至有電話和電動吊扇出現,最後的比劍變成在天頂降下的吊扇中穿插,撥動扇葉製造險境,新奇創新的形式令觀眾大開眼界。
二○○八年的版本找來日本四季劇團的藝術總監淺利慶太執導。他把劇本刪減了三分之一,使劇情節更緊湊,衝突更強。這版本有國際交流性質。四季劇團的《哈姆雷特》在一九六八年首演而成為經典保留劇目,人藝的演員曾專程赴日觀摩,而舞美設計也找來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設計大師約翰貝里擔任,名副其實是個國際合作的大戲。 以上兩個版本的《哈姆雷特》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喜愛劇場的人都不應該錯過。
不過,要看人藝最新一版的《哈姆雷特》,便只能到劇院了。四個演員飾演了所有角色,舞台上沒有宮殿,佈景如地下水道,演員身穿工作服,踩滑板、打光劍、跳彈床、電鋼琴、結他、非洲鼓,歌聲伴隨着哈姆雷特的命運,以全新的形態探索王子的內心徬徨與掙扎、與現代青年面對急變的時代,有相同的困惑。它在原劇本基礎上加上新的視點和創作,甚至有戲中戲及與觀眾互動的場面。這是人藝聚集了青年演員的智慧創新之作。戲的英文名叫Hamlet and More,多出的More,可能便是人藝不故步自封,勇於和時代對話的《哈姆雷特》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