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如何支援讀寫障礙學童?
遊學與教育旅遊文化政策的思考
再論教師的專業素養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2月2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遊學與教育旅遊文化政策的思考

黃素君

    遊學與教育旅遊文化政策的思考

    近年,遊學(study tour/travel study)已成為教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學生利用假期或是特定的時間去異地(國外)學習,體驗異地文化、語言、教育體制和生活方式,以擴展自己的全球視野、增進自信心和獨立性,以及促進個人成長。

    較早期的遊學大多出現在高等教育的階段,例如:交換生或交流生計劃。事實上,現時中學和小學階段的學生也有不少對外交流和遊學的機會。疫情復常以後,筆者不時在噴水池一帶,看到身穿統一服裝的外地中小學生組織來澳門遊學,相信澳門也有不少的學校組織學生去異地交流。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積極倡導加強基礎教育交流合作、鼓勵粵港澳三地中小學校結為“姊妹學校”後,這種灣區內的遊學交流勢必越益頻繁。在帶來旅遊經濟效益的同時,或會為澳門帶來文化藝術發展的新機遇。

    《二○二三大灣區教育直通車》中對二○一九年粵港澳十一個地區的教育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基礎教育各學段學校總數為一萬七千○一十九所,其中幼兒園一萬○五十所,小學四千一百七十二所,中學二千七百九十七所。在校學生總人數為一千一百七十一萬九千人,其中幼兒園二百七十萬九千,小學五百九十萬二千,中學三百一十萬九千。澳門是否有想過自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遊學交流中,能扮演甚麼樣的角色?或是能在這商機中佔多少的份額?又,除了商業的考量外,遊學的發展態勢對於澳門的文化發展可以有甚麼樣的機遇呢?

    一般來說,遊學通常由兩大形式組成:一是偏向直觀式的參與,例如到博物館、科學館或是一些歷史景點參觀遊覽;另一邊,則是較偏向資訊性的互動和交流,例如學生到姊妹學校了解該校的學生們是如何學習等。這兩種形式基本上是現時中小學遊學的基本內容,沒有太多懸念。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由於“同根同源、同文同語”的高度親近性,粵、港、澳三地所面臨的語言、文化、歷史及身份認同的相容性很強,其好處是不會有來自文化的衝突。

    但是,過度的相似也會直接抵消學生參觀的意慾。因此,在承接來自大灣區的遊學團上,除了兩種核心的形式外,澳門或可以從文化的差異性上突出自身的優勢,這樣既能讓來澳門的學子擁有更豐富的經歷和體驗,也為本地的文化創作提供一些發展的機會。就此而言,以下筆者提出一些簡單的想法,純是投石問路而已。

    上了年紀的澳門戲劇愛好者都了解,澳門的戲劇社都是以業餘性質居之。即便如此,澳門的戲劇作品在海外亦獲獎無數。近年,澳門也陸陸續續出現不少以推廣教育劇場為宗旨的劇團,不過劇團的演出仍屬業餘性質。據了解,不少年輕人為了逐夢,都是過着日間上班,晚間排戲的生活。面對大灣區遊學這麼龐大的市場,這一類本地教學劇場既可以帶這些參與遊學團的學生進入劇場,推廣戲劇藝術,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與澳門歷史有關的劇場,讓學生了解澳門的歷史文化,甚或可以通過安排工作坊,讓他們有親身體驗劇場的經歷。這類有關澳門戲劇演出的遊學形式,既為參與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學習經驗,也為本地的教育劇場提供發展的機會。當然,澳門的特色藝術還有很多,隨意想到的就有葡國的土風舞了。大家不妨一起想想,為澳門的藝術找更好的出路!

    黃素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